摘要:“在这里,我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体悟精神,明白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刻进骨子里,用拼搏与汗水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市第六中学七年级学生王苑丁认真地说。
红旗渠精神永在
安阳学生在红旗渠研学,感悟红旗渠精神 (资料图)
渠水润初心 薪火向未来
——看我市教育系统如何用红旗渠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壮骨”
安阳融媒记者 王浩
太行叠翠,渠水如练绕青山。4月17日清晨,市第六中学的学生们映着渠水波光,瞻仰“人工天河”的雄伟壮阔,体悟“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惊心动魄。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修渠人’!”掷地有声的承诺回荡在山间,也回荡在每位学子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体悟精神,明白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刻进骨子里,用拼搏与汗水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市第六中学七年级学生王苑丁认真地说。
红旗渠精神是我市青少年的“必读之书”,如何读好、用好这本“必读之书”?我市教育部门坚持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近年来,市教育部门坚持以红旗渠精神营地为依托,以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教育基地为重点,整合红旗渠精神营地与红旗渠等12个研学教育基地,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1营地+N基地”实践育人体系,围绕红旗渠精神及周边研学资源,打造了“问、越、造、生、望”五大系列145门课程,通过“十个一”研学体系,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实践教育、研学旅行中体会先辈战天斗地的艰辛和不易,在行动中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吸引全国各地研学学生100万余人次。仅去年以来,便有65万人次的青少年通过走进书本里的红旗渠,感悟“一锤一钎”中的艰苦与奉献,筑起心中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近年来,市教育部门不断把牢校园阵地,依托校本教材和主题思政课程深挖红旗渠精神这座“精神富矿”,让红旗渠精神于“掷地有声”处“润物无声”。市教育部门通过积极打造“教材、课堂、实践”立体化育人网络,指导全市中小学校研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的红旗渠精神校本课程,开发《走近红旗渠》《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等40余种校本课程,通过一节节生动的红旗渠精神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让思想政治“小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变得更有厚度、更有力度。
红旗渠是一枚“精神徽章”,镶嵌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
当下,如何让红旗渠故事在校园“活起来”“潮起来”,让精神火炬照亮青春征程?我市教育系统深耕育人沃土,围绕红旗渠精神主题,按照“一校一品”工作思路打造校园品牌,开展红旗渠精神主题班团(队)会、主题团(队)课、主题团(队)日等活动;持续组织微型党课、微型团课、微型思想政治课大赛、“红旗渠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员大赛、“红旗渠精神永在”短视频大赛等,形成“学、思、行、创”完整育人闭环;组建青年宣讲轻骑兵,先后走进1170所中小学,开展宣讲2340场次,依托红领巾讲解大赛等活动,培育4万余名少先队员成为“红旗渠精神讲解员”;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编排少年版话剧《红旗渠》、舞蹈《山魂》、戏曲唱段《红旗渠水天上来》等文艺作品,以情景再现带动沉浸体验,实现红旗渠故事“潮”起来、“活”起来;并通过20万册青少年读物、120公里精神文化长廊、千余个校园主题阵地,构建起多维红旗渠精神文化传播体系,让青少年在校园感受红旗渠精神的磅礴伟力,赓续红色血脉。
晨昏四季,时光流转,太行山峭壁上的渠水依然逶迤流淌,一如既往地滋养着新时代的奋斗者,我市广大青少年正接过红旗渠精神的接力棒,将一道道钎痕刻入精神基因,随着不断奔涌的渠水,一路向前。
来源:安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