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耕教坛淬真功,以赛促教谱新篇。4月23日,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颁奖暨成果展示大会将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在本届大赛的舞台上,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参赛选手绽放出耀眼光芒,他们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对育人初心的坚
深耕教坛淬真功,以赛促教谱新篇。4月23日,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颁奖暨成果展示大会将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在本届大赛的舞台上,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参赛选手绽放出耀眼光芒,他们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对育人初心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5位一等奖获得者,为读者“解锁”他们的获胜秘诀、备赛历程、成长故事,展现一幅“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生动图景。
获胜秘诀丨打造“完美”模板,践行以生为本
本次参赛的不乏有多年执教经验的青年教师,如何把赛场当课堂,把长期教学积累化作参赛优势是关键。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本届大赛理科组第一名齐炜炜看来,课程重构与教学设计创新是最重要的“夺冠密码”,她在基础医学(生理/生化)与临床课程(内科/外科)的深度融合中探索出一条培养卓越医师的新路径。她提出,医学教育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孵化”,让课堂成为学生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齐炜炜在决赛现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届大赛文科组第一名黄雅兰告诉记者,自2019年起,其团队紧扣媒体融合趋势,系统建设《融合新闻学》课程,她还参加了跨校教学团队,在多元教学实践中积淀创新经验。她强调,“比赛是日常教学的‘极致化呈现’”,需在知识点逻辑衔接、讲授思路设计乃至教态仪表上精雕细琢,“打造‘完美’模板,将积累转化为精准表达”。
黄雅兰在决赛现场 教师的成长、比赛的争胜,均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支持。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严慕婷坦言,获奖关键在于学校从师德引领到阶梯培养的支撑——通过“名师面对面”“示范课堂”汲取教学精髓,通过各级赛事锤炼基本功与设计能力。“真正的教学不是技巧堆砌,要让每一次课堂都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契机,最终达到‘手中无稿,心中有课’的境界。”
严慕婷在决赛现场 “上好思政课是难上加难,难在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蔡臻臻认为只有“生动”才有抬头率,只有关注学生真需求才能入脑入心。她成长于书香世家,对教育事业满怀热爱与敬畏。在华师求学工作的十余年,让她立志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追光者”。为此,她构建“兴趣驱动+深度思考+创意思维”三维教学体系,助力学生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融合。
蔡臻臻在决赛现场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何春华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善于把新技术新产品带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次参赛我就采用智能音乐产品导入,讲解智能传感器技术。”此外,他结合新工科特点,在课堂中结合前沿科技和企业需求来讲解,通过互动引导、表演魔术、制造悬念等,在教学、比赛中均收获奇效。
何春华在决赛现场 记者发现,五位教师的“夺冠密码”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把“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作为创新原点。齐炜炜完成了从“教师逻辑”到“学生需求”的身份转换,利用学习知识过程培养医学生拥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蔡臻臻将思政课的“大道理”转化为贴近学生的“青年叙事”,用“问题链闭环”解答大学生的青春困惑;严慕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构建沉浸式课堂,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阶梯机制,让教学设计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温度……
参赛故事丨教学赛场经历“否定与重生”
在齐炜炜的备赛笔记本上,密布着“推翻重做”的痕迹。赛前一周,校外专家对她的8个教学节段提出“几乎全盘否定”的修改意见,让她陷入崩溃:“我连PPT动画顺序都记不住了,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弃赛。”但她清醒认识到,专家指出问题对她是一个锻炼内心逐渐强大的过程。她咬咬牙,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疾病-机制-诊疗”的课程整体认知链条。
蔡臻臻的备赛历程同样充满“否定之否定”的哲思。为了让思政课摆脱“抽象说教”,她在赛前推翻37版教案,凌晨四点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她“追星”的身影:“要将天边的榜样转化为身边的故事,将‘高大上的理想’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融合,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这种对教学细节的极致苛求,让她的课堂从单向输出变为“师生双向奔赴”,最终她蝉联省赛一等奖。
黄雅兰的备赛记忆,带着一丝“悲壮”色彩。赛前五天突发重感冒,赛前三天无法发声,她背着一大包药赶赴赛场,甚至在讲课途中不得不躲到视频播放的间隙咳嗽半分钟。“当时以为自己搞砸了,整个人的讲课状态反而更松弛了。看到赛果时我一度怀疑是否错了,但后来我明白了:课堂的核心是内容,而非完美的表现。”
黄雅兰(左三)与暨南大学其他参赛选手、领队等合影 严慕婷的电脑珍藏着一本“教学宝典”——里面收录了历届获奖教师的教案与心得。作为二度参赛选手,她在赛前一周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为思政而思政”的怪圈。好在一位前辈对她的试讲进行了“思政教育要像盐溶于水”的点拨,让她茅塞顿开:“原来价值观引导可以藏在专业知识的肌理中,不着痕迹却浸润人心。”
严慕婷在比赛现场 广东工业大学何春华的挑战则来自身份转型的“阵痛”。从企业高管到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普通话不标准、科研教学双线承压,让他在备赛时多次想放弃。但产业报国的初心支撑着他坚持下来:“我想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产业界的经验,期望他们能站在我的肩膀上走得更远,这是企业人转型教师的使命。”
“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蔡臻臻的备赛群深夜依然闪烁着秒回的消息,由华南师大组建资深专家团队,从教学思路到语言表达均精心推敲。“这不是一个人的比赛,是整个学校在托举我们。”她的感慨,道出了所有获奖者的心声——广工团队接力修改PPT,多个部门专家“陪读打磨”,华农课程思政团队全程护航,让备赛之路充满力量……
何春华为学生授课 教学成长丨把竞赛收获磨成“金课”养分
青教赛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一堂课都成为“金课”的起点。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们都带着满满经验值返岗“升级”。
竞赛如同一台“职业加速器”,推动齐炜炜完成从“经验型”到“专业化”的跨越式进阶。她表示,备赛中她以“目标-评估-活动”一致性原则重构教学设计,将20分钟课堂打磨为“钩子-知识点-高潮-留白”的节奏设计,突破传统“知识点罗列”模式。在教育技术融合方面,她超越PPT工具层面,利用课堂派、Moodle等学习分析工具追踪学生数据,实现从“技术使用者”到“场景开发者”的质变。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认知层面,她打破“知识本位”局限,构建“医学-人文-工程”跨学科认知链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闭环。“竞赛让我学会追问教育本质——我们要传授的,是让学生在未来风暴中锚定自我的能力。”她说,跨校教研共同体的建立与数字化资源体系的完善,更让她从“个体突围”走向“共同体共建”,实现教学生态的升级。
齐炜炜在比赛现场 “参赛是对九年教学的系统复盘,更是一次职业热情的‘充电’。”黄雅兰笑言,备赛过程中对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全景式梳理,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温暖片段、对学科的初心信念,成为驱散职业倦怠的光芒,让她以“打鸡血”的状态迎接第十年教学生涯。
严慕婷的参赛历程,是从“教学实践者”到“教育引领者”的蜕变样本。与全国优秀教师的交流碰撞,让她跳出本校教学框架,吸纳育人智慧。她说,未来将把竞赛中领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浸润方法论”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让课堂成为孕育创新与担当的土壤。
“青教赛是教学竞赛中的‘奥林匹克’,是对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和能力积累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一场自我成长的深刻洗礼。”备赛的过程促进了蔡臻臻在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上不断精进,趋向教学研究和思政工作的一致性。“我们要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将赛事经验转化为服务学生成长的日常方法论。”
蔡臻臻(前排左二)指导学生 “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青教赛对我未来几十年教学生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将激励我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前沿交叉和颠覆性技术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栋梁之材。”何春华说。
文丨记者 陈亮图丨受访者供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