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0日,在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之际,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内容涵盖甲骨文研究阐释、汉字教学普及、汉字文旅文创、汉字国际传播及文字文明交流互鉴
AI遇到传统的中国汉字会发生什么? 谷雨时节的河南安阳给出了融合跨文化跨领域专家智慧的可能图景。
4月20日,在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之际,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内容涵盖甲骨文研究阐释、汉字教学普及、汉字文旅文创、汉字国际传播及文字文明交流互鉴,涉及人文、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文字文化专家学者、头部文创企业代表、汉学家及国际学生代表齐聚安阳,共襄汉字文化盛举。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争辉宣布“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正式开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汉字在人类智慧和文化表达的历史上谱写了非凡的篇章。汉字远不止是一种书写系统;汉字是错综复杂的文明载体,体现了集体记忆、哲学传统、艺术卓越和深刻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姜江、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及日本小田原市市长加藤宪一也在致辞中强调了汉字在文化传承和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发表了欢迎辞。他介绍说,本届大会首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授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识,4月15日还在联合国总部同期举办了联合国国际中文日活动,充分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影响力,也充分证明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已经成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著名作家、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刘震云等来自高校、文字考古及文化文学领域的嘉宾也在开幕式上对如何理解汉字的文化遗产及国际传播价值作出了各自的阐述。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主持大会开幕式。
应用AI构建“科技+文化”的“中国方案”
本次大会的开幕会上,由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指导,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安阳师范学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主办的“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正式启动。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甲骨文专家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日渐强烈。主办方希望通过大赛,对甲骨文大模型进行进一步训练,使之更精准地为甲骨文专家服务。大赛将通过学术研究、算法开发、大众创意三个赛道,邀请社会各界一同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构建“科技+文化”的“中国方案”。
与“一起用AI复活三千年历史”的愿景相呼应,会场上,两位特殊机器人嘉宾“武丁”“妇好”携带机器狗,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中文,穿越时光的礼物”这一中文日的具象演绎。“玄鸟翔于九天,贵宾聚于河……果见四海贤达共赴‘文字之约’”……在机器人的互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主持人曹煊一邀请与会嘉宾开启了一场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的跨文化对话会。
文字让文明传承
“一种文字代表宇宙中的一种视角”
围绕“文字”与“文明” 这一对人类传承共生的关系议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表示:“文字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语言的限制,使人类的认知成果、认知方式能够跨越地域跨越时空,从祖先传到后代,于是知识可以积累,文化可以积淀,文明可以交流,这样文明就产生了。”
土耳其汉学家、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则用中国的汉字来举例说:“三千年以来,人们表达(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绘画,汉字是‘有绘画的字母’,自古以来汉字没有变化,如果研究中国的汉学家想了解中国乃至全亚洲的话,就先必须了解汉字。”
法国汉学家、法国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在现场分享了“东巴文启蒙慕课”的例子,这一慕课是与李宇明教授团队及合作的日内瓦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中心王珏博士合作的,为的是抢救“世界上最后一种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总共大约有1400个单字,只有中国西南滇、川、藏交界地区的纳西族人在使用。白乐桑教授表示:“一种文字的消失就意味着宇宙中一种视角的陨落。”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西澳大学首任孔子学院院长席格伦从AI时代的汉语教育命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汉字文化是中国的书写文明,可以让人接触到中国的哲学、世界观、社会礼仪等,所以汉字教育的目标中,必须考虑到让学生提笔写字。”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现任执委,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明舟长期从事文化读物的翻译、推广工作,他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世界被翻译出版相互交流最多的出版物是儿童图书,因为人类的童年和人类个体的童年都有更多的相通性。在本次国际汉字大会上,他为大家带来了“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专题展。
文化传播要增加“数字含量”
数字科技要注入“文化内涵”
在汉字的“科技·未来”交流展望环节,央视网副总编辑、光华创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晓艳首先分享了应用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体实践。
唐晓艳表示:“科技已经在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生产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认知与实践。具体到媒体生产领域,包括AI内容创作、媒体融合平台、文化数字化项目、大数据以及智能技术都在改变文化的传播。”央视网以AI为技术载体,在开学季,让李白、鲁迅、钱钟书这些不同年代的文化名人跨时空对话,畅聊“开学第一课”;中秋节,钱学森、“嫦娥五号”、万户、李白围绕中国人的飞天梦趣味对谈,古今对话,虚实交映;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的舞台上,用AIGC技术合璧曾被烧毁的《富春山居图》,AIGC技术“复活”的黄公望与歌手同台演绎《燕归巢》。总台“央博”平台打造了“何以文明”数字大展,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殷墟遗址等10个重点考古遗址复原的线上展出。这种沉浸式的互动,让文化传播从“我说你听”变成“共情共创”。这些都是媒体创作者应用最新的技术,持续赋能和输出文字、文化,让古老的文明与创新的形态充分连接共创,在有趣有料的形式中实现传承与发展。唐晓艳表示,央视网希望应用新技术与更多的新赛道、新形式结合,为文化传播增加“数字含量”,为数字科技注入“文化内涵”。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则进一步阐述了发起“AI+甲骨文”大赛的初衷所在,“希望甲骨文从一个冷门绝学变成一个热门显学,让更多人能够低门槛地参与进来”,“有更多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家,不仅仅在研究新材料,研究芯片,研究新能源,也希望把他们的成果应用到文物保护上来,在三到五年之后培养一批全球化的文物科学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认为:“面对年轻人的时尚审美,我们既要拥抱科技,又要更多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深刻的人文情怀、哲学内容注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建立文化传承……不要简单地关注技术。”他用展览的方式来传播汉字文化,在法国的桑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馆举办了《笔触之艺:中国古文字视觉艺术展》,让中国汉字之美走向世界。
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忆原表示“甲骨文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体系”,而“技术对汉字发展的挑战永远存在,或者是持续存在……但并不会影响汉字本身持续的传承”“企业要做的是能够真正的以汉字的产品化形态融入到新科技新环境当中去”。
宇宙猜想(北京)科技公司数字展览负责人张子涵从展览业态的角度分享了汉字传播的感受,“要通过一个展览连接人们之间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链接”,“文字是一种时间机器,它其实传承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在做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这一种符号化的内容变成一种可被体验的一种艺术形态……当不同的文明文化背景的人去看同样的一段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他克服了语言本身的障碍。”
国际汉字大会还举行了6场专题学术平行论坛、1场主题讲座、1场“城市·文化·创意”合作洽谈会,同时举办“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专题展、“甲骨溯源·国风雅韵”专题展、“友城携手·书画未来”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书法、绘画作品展等国际文字艺术系列展示、2025“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总决赛、中国河南省与韩国庆尚北道结好30周年文艺演出和嘉宾进校园、“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社会考察以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创作者之夜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本届国际汉字大会以汉字为载体,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展现了汉字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已经成为集研究成果发布、艺术设计展示、中外人文交流、民众参与互动的汉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明互鉴的综合性国际化平台。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