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马赛场看人形机器人:理想很丰满,现实是“电量不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8:19 3

摘要: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赛事吸引了20余家顶尖企业及高校团队参与,最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旗下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率先冲线夺冠。

文 / 大力财经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赛事吸引了20余家顶尖企业及高校团队参与,最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旗下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率先冲线夺冠。

然而,比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思——90%的机器人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完成比赛,这与特斯拉Optimus宣传视频中流畅自如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不仅揭示了营销叙事与技术现实间的巨大鸿沟,也让投资者和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能力产生诸多质疑。

在这场赛事背后,百度智能云通过百度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等全栈产品解决方案,为“天工”提供了强大的底层AI算力支撑。但技术层面的支持,仍难以掩盖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的重重困境。

工业机器人实现普及的关键,在于将成本压缩至人工成本的两倍以内,而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却是工人的50倍。要打破这一局面,亟需通过简化传感器配置(仅保留视觉和力觉传感器即可满足多数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小米CyberOne的关节复用方案)等手段,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机器人赛事中的表现,无情地暴露了人形设计的固有缺陷。膝关节易损、80公斤的自重导致搬运困难等问题,充分说明生物进化的结果并非工程学的最优解。回顾航空发展史,飞机最终摒弃扑翼设计,转而采用固定翼结构,便是工程理性战胜仿生学局限的有力例证。

在仓储物流等实际应用场景中,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展现出显著的能耗优势,其能耗比人形机器人低40%-60%,更契合工业生产对效率和成本的要求。

在决策层面,自动驾驶L4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而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环境感知挑战更为复杂,需要实时处理三维空间中的动态障碍物。当前AI存在的“幻觉”问题,在动态环境中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执行层面,高精度谐波减速器、力矩电机等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日本HD系统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而国产器件的使用寿命仅为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一,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自主发展。

此外,从赛事表现来看,冠军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需更换3-4次电池,这相当于电动汽车每行驶50公里就需要充电一次。以目前锂电池300Wh/kg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持续作业的需求,而固态电池技术距离商业化应用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能量供给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超过120亿美元,但商业化案例却寥寥无几。某头部企业估值高达90亿美元,然而其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演示阶段,这样的估值已超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KUKA等)平均市值的两倍,资本的狂热与市场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

傅盛认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还需要克服三大技术难题:一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行动方向通常由遥控员控制,而非人工智能自主决定;二是硬件体系的复杂性,当前整个硬件产业链难以满足其需求;三是人形并非工作形态的最优解,人形机器人的高耗能和频繁的电池更换问题,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最理想的工作形态。

在仓储物流领域,亚马逊已部署超过75万台轮式机器人,单台成本低于2万美元,而人形机器人方案成本却超过20万美元;在家庭服务市场,iRobot扫地机器人累计销量突破4000万台,充分证明单一功能设备更易实现市场普及。在医疗领域,史赛克手术机器人(非人形设计)已成功完成超过百万例手术,精度达到0.1mm;农业场景中,John Deere无人拖拉机每亩作业成本比人工降低30%。这些案例表明,专用化机器人在特定领域能够发挥巨大价值。

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已超过200家,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20%,若盲目扩张,可能重蹈光伏、芯片等行业“低端重复建设”的覆辙,造成资源浪费和行业无序竞争。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应用场景,在3C装配、物流分拣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优先发展协作机器人(如新松机器人已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和特种机器人(如电网巡检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60%),推动行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建议政府基金设立“专用机器人专项”,避免盲目追捧人形概念。日本经产省对工业机器人每台补贴30%的政策,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人形机器人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其作为“技术整合平台”,能够推动AI、精密机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创新。但在当前阶段,行业更应摒弃对“拟人”形态的过度追求,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中寻找平衡,逐步实现从理想向现实的跨越。

来源:大力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