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我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皇家美术馆(KMSKA)邂逅了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他如同造梦者,以绘画、录影、雕塑和装置,将时间凝结为永恒的诗篇。透过《夜游》(Nocturnal Journey)展览,汉斯引领我们走
2025年3月,我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皇家美术馆(KMSKA)邂逅了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他如同造梦者,以绘画、录影、雕塑和装置,将时间凝结为永恒的诗篇。透过《夜游》(Nocturnal Journey)展览,汉斯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空间交错、万物沉寂的夜森林,艺术家的魔法,正缓缓揭开这片森林的神秘面纱。
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工作室
虽然汉斯已是享誉国际的比利时艺术家,这却是他首次在祖国美术馆举行个展。他坦言,为了这次展览,他和他的团队已等候多时,甚至会如此安慰自己:「我们是个小国,只有四五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如果作品不合策展人的口味,就没有机会了。」然而,经过二十五年的漫长等待,他终于有机会在收藏着范艾克、鲁本斯、詹姆斯·恩索等艺术大师作品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展出。
汉斯在采访中提到,他以《夜游》为展览命名,是因为这个标题能直接传达一种感受、一种心境,并让人们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夜间旅行的意象。然而,这段旅程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更是一次精神之旅,一次探索。这是一次穿行于某种舞台之上的旅程,一个有着虚构人物、物体、静物、室内外景观,以及时间凝固之感的夜间公园。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在《夜游》中,观者受邀蜿蜒穿行于一个虚构的公园。在这里,各种人物、静物、物品、动物、建筑结构和自然元素,仿佛在静谧的夜色中被施了魔法一般。观者如同误入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坠入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现实与想象的界线变得模糊。真人大小的雕塑与那些缩小或放大的图像并置,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迷离感。
进入这个空间,一切都变得异乎寻常的静谧,仿佛连呼吸都变得轻缓。一种令人不安的静默感笼罩着,空气仿佛也凝结了。人们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唯恐打破这脆弱的宁静。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夜游》的世界以灰色、黑色和白色呈现,除了偶尔出现的梅花,几乎没有鲜艳色彩的干扰。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光影的微妙变化和质感之间精致的相互作用。这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所,而是一个从喧嚣和杂质中抽离出来的「存在之境」。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汉斯为这次展览带来了四十件作品——十件新作,加上三十件近作。这些作品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毫不费力的关联,这要归功于它们大多以柔和的灰白色调呈现。因此,即使是饮料杯、空啤酒瓶、带有烟蒂的烟灰缸这样的平庸之物,也能与那些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珍藏的中国鬼工球奇异地并置在一起。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虽然汉斯似乎并未刻意地与博物馆的馆藏展开对话,但其中仍然可见一些视觉参照——例如,蒙德里安或阿尔普风格的浅浮雕。然而,有时作品中也带有一丝幽默感。以《莫里斯》(Maurice,2024)为例,一个名叫莫里斯的小男孩,留着漂亮的卷发,戴着17世纪风格的拉夫领,手里拿着一把军刀,看起来有几分像是17世纪的画中人。
《夜游》本身并非一个情节驱动的叙事,它的编排更多地依赖于自由联想和直觉。正如汉斯所言:「如果将其处理成一种像书面或小说作品那样的线性叙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那么对于视觉艺术而言,作为对展览的一种阅读或可能的阅读,它会变得过于线性。我并不试图创造一个结论或任何类似的东西。」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 ©KMSKA
然而,艺术家确实对作品的开端和结尾进行了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塔提亚娜》(Tatiana,2017)作为开篇——一个吹肥皂泡的小女孩。 肥皂泡是“虚空静物”(Vanitas)传统中的典型元素。 “虚空静物”指的是16至17世纪出现的一种静物画流派,它以象征性物品为特色,提醒观者生命的短暂和世间欢乐与成就的虚幻,并促使人们思考死亡和世俗欲望的空虚。
在这一传统中,常见的意象包括吹灭的蜡烛、展开的书本、破碎的玻璃,以及葡萄或水果等转瞬即逝的食物,这些食物很快就会腐烂。这些意象都指向西欧艺术史中的静物概念和“虚空”的传统。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展览以一个吹肥皂泡的小女孩开场,那一刻被凝固,她一口气吹出的肥皂泡,即将随风飘逝。而结尾《悬崖》(The Cliff,2019)则是一对坐在山崖上的十几岁年轻情侣,手牵着手,男孩充满爱意地看着女孩,但女孩却凝视着远方。
汉斯回忆起自己的大儿子在十四岁时,第一次开始询问战争和政治,以及那些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糟糕的事,例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并开始意识到世界不一定是个快乐的地方。同时,荷尔蒙在他的身体里横冲直撞,他将要成为成年人,这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刻。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在这个年纪的孩子,怀有巨大的期望、浓烈的情感,比如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和男孩或女孩手牵着手,仍然天真,但即将开始意识到生活中的事情并非总是容易或简单。这些作品邀请你沉思生命、美丽与情感的诸多面孔,以及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诗意瞬间。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 ©KMSKA
在《夜游》中,你会遇到一尊真人大小的《骑士》(The Horseman,2020),他的形象既能令人联想起浪漫的独行侠,也能让人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陪伴骑士的是一只栖息在他肩膀上的小猴子,为他撑伞遮阳。马的侧翼上驮着工具、一个睡袋、一支喇叭,在一小堆平淡无奇的家当之中,竟夹杂着牙雕的鬼工球。
传统雕塑中,骑士往往代表着一位有权势的历史人物,然而在这件作品中,人和动物都被刻意地描绘成不引人注目的、世俗的、朴素而平静的形象。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艺术家偏爱将高雅与平庸之物并置,以一种石化和沉默的方式呈现。「我去除色彩的叙事性,不是单纯地模仿,也不是煞费苦心地复制现实。我的作品不是关于模拟现实,而是试图唤起现实之下的感觉——就像那个戴着拳击手套、正在休息的女孩《伊莲娜》(Hélène,2023),一个内省的时刻。当这些平凡的时刻被冻结在时间里,它们就会变得神奇、珍贵或有价值。我冻结了这些平凡的时刻,因为我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在那些安静的时刻、在那些宁静的时刻、在那些自我反思的时刻、在那些平静地分享缺席的时刻中被捕捉到的。」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汉斯告诉 BAZAAR ART:「就像我的孩子之一睡在我的腿上时,我感到一种永恒感涌现出来,仿佛生命在我们身上流淌,有温暖、有同情、有爱、有平静、有宁静,没有什么迫切需要做或改变的。我希望我能在展览中呈现那种静默,尤其是在这个一切都非常忙碌的时代。在政治层面上,我不需要解释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有时,这令人难以置信地沮丧。」
Hans Op de Beeck,《Zhai-Liza(母亲的鞋)》Zhai-Liza (Mother’s Shoes),2024年,混合媒材,72 x 72 x 114 cm ©SABAM Belgium 2025, Studio Hans Op de Beeck
Hans Op de Beeck,《米丽亚姆》Miriam,2024年,混合媒材,64 x 87 x 181 cm ©SABAM Belgium 2025, Studio Hans Op de Beeck
然而,在这宁静的夜游之旅背后,似乎也潜藏着一种神秘而黑暗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骚动。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 ©KMSKA
在《我的床是一叶木筏,房间是大海,然后我笑着驱散了忧郁》(My bed a raft, the room the sea, and then I laughed some gloom in me,2019)中,一个女孩睡在一张漂浮于黑色水面之上的木筏般的床上。她沉入睡眠,一本展开的书置于腹上。毯子上有蝴蝶点缀,是梦境中奇幻的点缀。身旁是一叠书、一杯水,以及一些安眠药。
汉斯解释,这个有着最长标题的作品,指向他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床上,木筏般的毯子下,放着应急的漫画、糖果、手电筒,母亲关灯后,长方形的床仿佛航行于大海。
Hans Op de Beeck,《我的床是一叶木筏,房间是大海,然后我笑着驱散了忧郁》My bed a raft, the room the sea, and then I laughed some gloom in me,2019年,混合媒材,400 x 400 x 114 cm
女孩的床悬浮于木筏之上,卧室与梦境以一种不真实的方式交融。船有航线,可以掌舵,木筏却只能放手,臣服于元素、臣服于未知——这正是睡眠与梦境中发生的事,人无法控制,只能在那木筏上,漂向未知。
作品试图唤起两个层面:其一是现实中的女孩,在床上,有毯子、书等;其二是梦境,木筏如潜意识般,在她床下暗涌。当然,仰卧的女孩身畔的睡莲,指向米莱(Sir John Everett Millais)的名画《奥菲莉娅》(Ophelia,1851-1852)。奥菲莉娅是对死亡的臣服,艺术家对此心知肚明。但对汉斯而言,这首先是对睡眠,以及未知或无意识世界的指涉。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汉斯在思考现实的本质时,认为它是难以捉摸的。「什么是现实?」他问道,并指出距离如何使生命变得荒谬、短暂和相对。
他引用了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对生命难以承受之轻的观察。艺术家回忆起年轻时,他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他说,他理解了。汉斯虽然承认这个世界相当荒谬,新闻中充斥着悲伤和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然而,汉斯仍然顽固地保持乐观和建设性。对他来说,创作是一种极具建设性的行为,因为它们处理了生活,并为读者和接受它的人提供慰藉和宣泄。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在展览的尾声,汉斯的艺术电影《默演(3)》(Staging Silence (3))仿佛为夜幕揭开了另一层神秘面纱。《默演(3)》是以类似方式制作的艺术电影系列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一个两平方米的微型电影布景上,两双无名的手利用日常物品构建和解构了虚构的室内和景观。它们带领观者踏上一段视觉之旅,穿越人烟稀少、神秘莫测之地。
这些虚构的地点充满了文化内涵、历史和现实主题。它们反映了人类在与建筑和自然打交道时,将开放空间人性化,试图从中找到意义、身份和逻辑的方式。影片配有英国作曲家Scanner特别创作和演奏的原声音乐。这种沉浸式的氛围,与汉斯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相辅相成。
《夜游》 宛如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它并非仅仅带领我们「观看」一场展览,而是邀请我们「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梦境,体验一场关于生命和艺术的奇妙旅程。汉斯引用了艺术家翠西·艾敏的话,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少数仍然为自身而存在的事物之一」。它不依附于宣传、商业或经济上的需要。它既不是生意,也不是功能性物品;它的存在是为了它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夜游》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Hans Op de Beeck,《Zhai-Liza(天使)》Zhai-Liza (Angel),2024年,混合媒材,52 x 59 x 81 cm ©SABAM Belgium 2025,Studio Hans Op de Beeck
新闻稿恰如其分地将《夜游》描述为一个「Gesamtkunstwerk」——瓦格纳式的总体艺术作品的理想体现,在其中,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等相互碰撞,创造出一种沉浸式体验。然而,这种宏大的愿景并没有掩盖住单个作品的力量。因为汉斯也在「Klangfarbenmelodie」的领域中进行创作,每件雕塑,无论是巨大的、幽灵般的旋转木马 《死亡之舞 》(Danse Macabre,2021),还是孩子呼出一串肥皂泡,都拥有其自身产生共鸣的独特性。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Klangfarbenmelodie」,一个德语术语,指的是一种音乐技巧,其中使用一系列音色来创造旋律,这意味着一个单独的音符,一个单独的时刻,可以包含更大作品的精髓。在那脆弱的呼吸中,在那转瞬即逝的球体中,汉斯提炼了存在的本质。这里不需要过于沉重的寓意;存在本身,在其所有转瞬即逝的美丽中,就是讯息。
因此,这次展览既是一个Gesamtkunstwerk,也是对Klangfarbenmelodie的一次证明:它是一个统一的沉浸式体验,建立在一系列具有深刻感染力的个别时刻的基础之上。正是通过这种双重性,这种既能宏大又能细腻的能力,汉斯的《夜游》取得了胜利。
Hans Op de Beeck,《夜游》展览现场,摄影:Sanne De Block
作者
宋佩芬 Peifen Sung
长年定居欧洲,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FT中文网、时尚芭莎、国家地理、腾讯文化、GQ等中文媒体撰写文化及文化旅游特写。她涉及广泛,足迹遍布,有时候连当地人都进不了的地方,她也有办法通行!她擅长获取第一手资料,采访到最热门的人物,从亲身体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做动人的报道。
图片来源:KMSKA
总策划: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Peifen Sung
设计:张晓晨|助理编辑:肖瑶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出品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