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真人”配音演员张珈铭:用方言让传统文化 “活” 进声音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8:53 2

摘要: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操着一口诙谐“川普”(四川普通话)的“太乙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配音演员张珈铭用独特的声线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4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全国启动仪式上,张珈铭带领团

央广网高碑店4月22日消息(记者郭佳丽)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操着一口诙谐“川普”(四川普通话)的“太乙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配音演员张珈铭用独特的声线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4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全国启动仪式上,张珈铭带领团队成员再次用四川方言现场演绎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当一声带着蜀地腔调的吟叹破空而出,瞬间将现场观众拽入千年前的巴山险径,李白仗剑游历的傲然风骨跃然耳畔。方言与声音艺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配音演员张珈铭向央广网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与文化思考。

张珈铭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全国启动仪式上诵读《蜀道难》

方言配音:扎根生活,为角色注入灵魂

“方言的选择实际是将角色形象和区域文化紧紧凝聚在一起,这个人物此时变得有了根。”谈及为什么选择用方言配音或者诵读时,张珈铭说。

张珈铭向记者分享道,人物最真实的状态就是回归到生活本身。“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家人的唠叨、菜市场的吆喝、邻里的闲聊……这些声音不一定都是说普通话的,其实方言就是真实感的一个体现。”张珈铭说,真实的声音是创作的源泉,配音演员就是要扎根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塑造角色。

回忆起当时给电影中“太乙真人”的配音过程,张珈铭坦言,角色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功劳。他透露,最开始是饺子导演在考据中发现,原著中记载的太乙真人的道场就位于四川江油,因此决定以“川普”配音凸显角色的诙谐与反差感。“在饺子导演和配音导演陈浩的指导下,最后让我铆到了一个我能够找到的、最舒服且极限高的那个调门,观众听感上会觉得跟这个人物更贴合。”

此次诵读《蜀道难》依旧用四川方言,张珈铭说:“现代汉语体系跟古汉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想借此机会去还原一个四川版的李白,看看从他口中表达出来对蜀道的感叹会是怎样的。”张珈铭表示,蜀道奇丽险峻、诗人笔意纵横,用方言能更好还原和呈现“谪仙人”骨子里的洒脱。

声音艺术:传情达意,让故事流淌温度

对于怎样才能让经典诵读在年轻人中更“潮”、更“出圈”,张珈铭表示,其实随着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有自信,经典诵读通过混合各种国潮元素,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但真正的“破圈”还是要有“人味”,先让别人愿意听。

“声音的魅力在于真实感,诵读不是自我陶醉,是让听众听懂、共情。”从事声音工作多年,遇到过低谷,也收获过掌声,但无论身处哪个阶段,张珈铭始终坚持声音艺术的本质是“渡船”,载着观众抵达经典内核,而非“孤芳自赏”。

“比如这次诵读《蜀道难》这首诗,我肯定先让自己理解李白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为什么会这么去写,想要表达什么?只有自己先理通了、相信了,才能用我的表达方式让听众共情。”张珈铭说,“每一次配音工作中我都会这样做,先得自己信了,观众才会信。我觉得这是作为配音演员一个基本的职业素养。”

谈及配音与诵读有何不同,张珈铭认为二者本质相通,都是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认知倾注到要表达的内容,再用声音传递出来,给观众带来审美和思考价值。

在张珈铭看来,要用声音表达的文本是固定的,但声音里的情感是活的,要先让它从自己血管里淌过去,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文字里流淌的温度。

文化传承:声入经典,赓续文明薪火

谈及未来关于声音工作的规划安排,张珈铭称,他相信声音是文化传承的“活密码”。其团队正在与一些机构合作,计划录制方言版经典诗词,让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都能在乡音乡韵中找到更鲜活的注解。

张珈铭告诉记者,这一计划源自于他多年的实地观察。“这些年在不同地方生活、出差,发现很多地方的孩子都很少讲甚至不会说家乡话了,这令人很遗憾。”张珈铭认为,方言承载着个人的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应该保留传承下来。他还透露,自己虽然是东北人,但是在努力学习各地的方言,除了大家都知晓的四川话,他还会说粤语,未来也会学习更多地方的方言。

从银幕到舞台,张珈铭始终相信 “声音有万千色彩”。他用“川普”让太乙真人走进观众心里,用方言诵读让李白 “穿越” 千年。未来,他期待通过声音工作,为文化传承注入温暖的底色,探索用声音传播地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