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已成为许多儿科医师的常规选择。然而,儿童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这使得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将从药理学基础、临床研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引文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已成为许多儿科医师的常规选择。然而,儿童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这使得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将从药理学基础、临床研究证据和合理用药建议三个维度,全面分析儿童退热药与抗生素联用的科学依据和临床考量,为感染患儿的退热提供参考。
从药理学角度来看,发热本身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适度的体温升高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功能,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1]。研究表明,通过体温升高可以直接抑制某些病原体的复制[2]。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过早或过度使用退热药抑制发热反应,可能会削弱机体天然的防御能力。但当患儿体温超过39℃时,代谢率增加10%-12%,且心脏每搏输出量上升,对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呼吸衰竭的患儿可能诱发代偿失调[3]。此外,高热可加速蛋白质分解,导致负氮平衡,加重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4]。若儿童持续高热,还可能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引发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3]。
因此精准把控退热时机,给患儿服用退热药物对于病情缓解极为关键。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肝药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有限。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相互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可通过抑制环氧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发热和炎症,但同时也可能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5]。某些抗生素本身具有肾毒性,与NSAIDs联用可能加剧肾功能损伤风险。此外,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依赖肝细胞[6],而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则可能干扰其代谢,增加肝毒性风险。因此,联用药物的选择需权衡潜在获益与风险。
临床研究证据与疗效评估
近年来,关于儿童退热药与抗生素联用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项纳入10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研究显示[7],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退热总有效率为98.03%,高于对乙酰氨基酚(86.27%),且起效时间缩短近10分钟(15.2分钟 vs. 25.6分钟)。对于细菌性肺炎等伴随显著炎症反应的感染,布洛芬的抗炎作用可减少组织水肿,协同抗生素控制病情。
另一项研究纳入170例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腋温≥38.5℃)的住院患儿[8],将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赖氨匹林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布洛芬组少数患儿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赖氨匹林组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组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显示退热药在感染患儿中较好的耐受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联合用药的反应存在差异。新生儿期的药物代谢能力最弱,联用风险最高;学龄期儿童代谢能力接近成人,但仍需警惕某些特殊组合的不良反应。这些研究结果共同表明,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个体化评估。
基于现有权威指南[9-11],建议在儿童发热治疗中采取以下合理用药策略:对于普通细菌感染伴轻微发热(体温<38.5℃)的儿童,建议先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12-24小时。这段时间可以让医师评估抗生素的初步效果,同时也保留了发热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作用。但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用退热药:
有热性惊厥病史或高危因素[10]
在药物选择方面,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避免和肝毒性药物联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给药间隔(≥6小时,24h内最多使用4次)[9]。对于使用NSAIDs如布洛芬的患儿,建议避免与氨基糖苷类、糖肽类等具有肾毒性风险的抗生素联用。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退热药与抗生素联用;肝肾功能异常患儿需调整剂量;慢性病患者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都应加强临床监测,包括定期评估感染指标、观察不良反应等。同时,做好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发热的生理意义和治疗目标也至关重要。正如美国儿科学会(AAP)所强调的[11],应以患儿舒适度为优先,而非依照单一体温阈值。
结语
儿童退热药与抗生素的联用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临床决策。医师应当充分认识两类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权衡症状控制与感染治疗的平衡。在临床实践中,建议遵循“评估风险、个体化用药、加强监测”的原则,为每位患儿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和特殊感染类型的用药方案探索,为这一常见的临床问题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Haddad F, Soliman AM, Wong ME, Albers EH, Semple SL, Torrealba D, Heimroth RD, Nashiry A, Tierney KB, Barreda DR. Fever integrates antimicrobial defences, inflammation control, and tissue repair in a cold-blooded vertebrate. Elife. 2023 Mar 14;12:e83644.
[2] Pires CV, Chawla J, Simmons C, Gibbons J, Adams JH. Heat-shock responses: systemic and essential ways of malaria parasite survival. Curr Opin Microbiol. 2023 Jun;73:102322.
[3]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 03: 161-169.
[4] A.Sahib El-Radhi, James Carroll, Nigel Kein (Eds.).《clinical Manual of Fever in Children》[M]. Springer. 2009: 7,8.
[5] 刘小会,周莉,胡利华,等.布洛芬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6):174-178.
[6] 金慧萍,李中东,焦正.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01):27-31.
[7] 毛艳.小儿高热治疗中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7):9265-9266.
[8] 刘霄. 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 [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004): 33-5.
[9] Rainsford KD.Ibuprofen:from invention to an OTC therapeutic mainstay[J].Int J Clin Pract Suppl,2013,178:9-20.
[10] 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2):81-96.
[11] Hospital care for children-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CHILDHOOD ILLNESSESWHO. 2013 p305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