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内,一方缅茄印章引发百万点赞。宿迁非遗传承人蔡铁军手持刻刀,在缅茄表面雕琢出第一百条灵蛇的轮廓。线条蜿蜒如丝,蛇首昂起,直播间弹幕瞬间刷屏:“这才是真正的东方美学!”这场直播创下1.68亿元销售额,近900万元文旅产品被抢购一空。非遗篆刻,在“与辉同行”
直播间内,一方缅茄印章引发百万点赞。宿迁非遗传承人蔡铁军手持刻刀,在缅茄表面雕琢出第一百条灵蛇的轮廓。线条蜿蜒如丝,蛇首昂起,直播间弹幕瞬间刷屏:“这才是真正的东方美学!”这场直播创下1.68亿元销售额,近900万元文旅产品被抢购一空。非遗篆刻,在“与辉同行”的镜头下,从尘封的历史中苏醒,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
篆刻的“破圈”密码,藏在刀尖的细节里。洛阳陶艺篆刻传承人贾建民将牡丹文化刻入138方印章,陈列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游客驻足间,二十四节气、河洛文化通过篆刻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东营的任桂荣工作室里,木质印床压住宣纸,五分钟内冲刻出遒劲线条。她家族三代传承的技法,在直播间被放大特写:“原来每个笔画都要考虑平正与气势的统一!”
流量背后,是传承人半生孤守。蔡铁军为雕刻百蛇印,翻阅古籍研究蛇形演变,连续三年凌晨四点伏案修改草图。当第一百枚蛇印完成时,他笑称“连梦里都是蛇纹”。灵璧磬石雕刻大师吴河江,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汉代线画与圆雕技艺,将宫廷制磬工艺融入茶壶文玩,让坚硬石材透出温润古意。这些故事通过直播镜头碎片化传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个“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魂。
非遗与商业的碰撞,催生文化裂变。山西非遗博览会上,平遥推光漆器与篆刻结合的首饰盒成为爆款;长安启源汽车将篆刻纹样融入车身彩绘,数智科技与传统美学碰撞出“行走的非遗”。宿迁市博物馆以蔡铁军的百蛇印为原型开发文创盲盒,上线当日售罄。网友调侃:“抢不到印章,自己拿萝卜刻也行!”
当篆刻从书斋走向街头,传承有了新范式。贾建民为孙子刻出生纪念章,将微信表情包做成篆刻版问候语;王洪军的梅花篆字登上紫砂壶与和田玉,在巴黎卢浮宫引发围观。这些创新让篆刻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渗透进日常的呼吸。
非遗的“出圈”从未如此汹涌。数据显示,“与辉同行”山西行直播吸引超4500万人观看,非遗相关内容播放量达6亿次。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评论区那句“原来我的家乡藏着这样的宝藏”。刀锋游走三千年,这一次,篆刻在镜头里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语言。
来源:姬晓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