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本次报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执行,是对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十三次调查,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第五次参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近日,《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本次报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执行,是对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十三次调查,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第五次参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徐剑教授代表团队做了《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主题分享
调查显示,2024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15%,人均阅读量超10本。数字阅读连续三年登上市民偏好阅读方式榜首,数字阅读付费行为愈发普遍。上海书展等图书交易活动受全民追捧,市民参与二手书交易热情高涨。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受欢迎,青年群体“夜读”趋势初显,银发群体阅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教授就一些热点话题为读者进行解读。
Q 新闻晨报:从调查报告来看,“夜读”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新风尚,其中也包括青年,这反映了市民在阅读时间上的什么特点?
A 徐剑:首先,市民的阅读时间多集中在晚饭后,呈现出时段集中化的特点。大多数市民的白天都被工作和社交占用,而晚上对他们来说是相对可控的时间段,无论是青年群体还是其他市民,都倾向于在夜晚比较安静的环境中阅读,体现出阅读向夜晚集中的趋势,这也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碎片时间整合化的需求。其次,“夜读”的流行其实就是市民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来的表现,把阅读作为“精神SPA”,尤其是对青年群体而言,“夜读”是他们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最后要强调的是,这种阅读时段的选择,本质上是阅读需求的改变,而这种从功能性需求到情感性需求的改变,反映了阅读时间与情感满足的深度绑定。
Q 新闻晨报:市民热衷于参加线下公共阅读活动,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以上海书展为代表的图书交易活动,这是否也反映了“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形式受到全民追捧?
A 徐剑:在我们调查中,当问到最常参加的公共阅读活动时,上到银发群体,下到少年儿童,都共同选择了上海书展这类图书交易活动。这类活动的盛行确实反应了“文商体旅展”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成为公共阅读活动的新趋势,也证明了这一融合形式在公共阅读服务中的可复制性。上海书展突破了传统书展的单一模式,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闭环,最终这种“文化本质+商业新态”的形式受到了全民追捧,每年夏天都形成“全城参展”的文化热潮。
Q 新闻晨报:调查报告显示,纸质图书二手经济日渐活跃,年轻人真的喜欢二手书吗?
A 徐剑:从我们最近的调查来看,年轻人确实是二手书市场的主力。他们不仅更愿意买卖二手书,还更主动地参与到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中。比如,我们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对二手书接受度都很高,根据调查数据,青年群体对二手书交易持积极态度的接近百分之八十,是所有年龄段当中最高的,他们更倾向于把旧书卖掉或者交换,而不是直接扔掉或其他手段。这和他们的消费观念有关,也就是既注重性价比,又具有环保理念,而二手书正好满足了这两点。对年轻人来说,这既是实惠的选择,也是一种可持续的阅读行为。
Q 新闻晨报:在阅读方式上,电子书阅读率连续三年占据榜首,怎么看视频讲书的发展?
A 徐剑:视频讲书是这两年伴随着短视频流行,逐渐走红的电子阅读方式,其发展态势也能折射出数字化阅读的深度渗透。实际上,我们去年就已经把它作为专题进行调查,当时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就是那些纸质阅读方式的铁杆粉丝是如何看待这类新型阅读形式的。最后调查数据显示,纸质阅读量越高的人,对视频讲书的接受态度越积极,观看视频讲书的频率也越高,这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性证明了喜欢纸质阅读的人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对这类碎片化的视频阅读持有消极态度,反而更加拥抱这类阅读方式。今年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对视频讲书持积极支持态度的市民占比进一步扩大,这也表明视频讲书实际上是符合现代主流知识获取方式的。如果市民都能够利用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观看视频讲书,小小地“充一次电”,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目前的视频讲书质量仍然良莠不齐,有些只有吸睛的“面子”,却没有实在的“里子”,如何引导创作者进一步在内容质量和深度方面下功夫,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Q 新闻晨报:老有所读,老年人的阅读有什么特点?
A 徐剑:总的来看,老年人阅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老年人的阅读热情在持续上升,有超过65%的老年人每年阅读6本以上书籍。第二,在阅读媒介的选择上,和我们的认知可能相反,大家普遍认为老年人更偏好纸质书,但其实老年人中最主流的阅读方式是数字化阅读,有超过八成的老年人喜欢电子书阅读,这种趋势和电子产品越来越友好、内容更便捷获取有关。当然,纸质书依然有独特的魅力——将近三成的老年人家中藏书超过100本,这个比例比整体平均水平要高,显示出他们对书籍有很深的情感联结。第三,在内容偏好上,老年人尤其偏爱人文历史和健康养生类的书籍,其中“阅读+养生”的主题活动特别受欢迎,这反映了他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第四,在阅读场所选择上,老年人更多地倾向于前往“家门口”的社区阅览室,这些空间不仅便利,更承载了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功能。最后,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希望在医院等医疗场景中也能看到“读书角”的设置,说明他们期望将阅读与医疗保健结合起来。未来可以考虑由医生推荐养生类书籍,让阅读成为诊疗之外的一种心理慰藉和健康促进方式。
>
Q 新闻晨报:这次报告设置了未成年人阅读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两个专题板块,这是基于什么原因?
A 徐剑: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本次调查也是首次专门面向青少年儿童,新增未成年人阅读专题。习总书记时刻心系未成年人工作,叮嘱青少年儿童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我们及时开展上海市未成年人阅读情况的摸底,有助于对青少年的阅读趋势进行提前研判,改善未成年人整体阅读氛围。这次调查也的确发现了一些我们此前并不掌握的现象,比如月收入越高的家长所汇报的亲子阅读时长也越长,这和我们过去的认知可能是相反的,大部分人觉得工作繁忙的家长应该没有时间顾得上陪伴孩子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恰恰相反,证明了“忙不是借口”。
城市阅读空间是“人民城市”基本内涵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上海市已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书店、城市书房、社区阅览室、公共阅报栏等大、中、小型空间互为补充的城市阅读空间体系,也有一些儿童友好型城市阅读新空间等特色阅读场所。但是,光是闷着头做好文化供给是不行的,还要及时了解市民对城市阅读空间的使用情况、满意度、现存问题、未来期待,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改进阅读空间建设,满足市民对于美好阅读生活的向往,真正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探索城市生活中更多“阅读+”的新场景,比如公园、商场、Citywalk等等。
Q 新闻晨报:作为高校教师,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下你最近正在看的一些图书?
A 徐剑:这里我分享其中一本书吧,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虽然这本书算是我们传播学领域非常经典的书籍,但我觉得对于市民朋友,仍然也是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我自己也是常读常新。尽管这本书写出来的时候,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到来,但实际上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理念都是麦克卢汉所提出来的,包括地球村。那么在这本书里,他提到了冷热媒介的概念,冷媒介是需要接收者进行深度加工和认知卷入的,而热媒介就给接收者留下了很有限的加工空间。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刚刚也谈到视频讲书在如今的流行,当今世界正在从冷媒介大步迈向热媒介,比如短视频在近几年的疯狂生长便是生动的例子。这并不是一场狂欢,而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热媒介过度介入个人生活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脑认知参与度的降低。当你读一段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动用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去构建属于你的文学世界;但是当短视频内容直接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就要被迫接受别人的建构,这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逻辑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