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菜博会现“番茄巨树”,一棵年产6000斤,真能种出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23:48 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却始终存在。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更高的产出,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附加值蔬菜的种植中,“用地少、产量高”成为追求的目标,而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进一步突破产量瓶颈。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上图来源:九派新闻

本文约1400字,阅读约3分钟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却始终存在。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更高的产出,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附加值蔬菜的种植中,“用地少、产量高”成为追求的目标,而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进一步突破产量瓶颈。

在很多人印象中,番茄(西红柿)植株是比较小巧玲珑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九派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2025年4月20日,在山东寿光举办的菜博会上,一株体型庞大的“番茄树”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并蹭蹭蹭冲上了热搜。多家媒体报道显示,这棵番茄植株高度超过两米,树冠覆盖面积达到150平方米,年产量高达6000斤,堪称一棵“番茄巨树”。它的特别之处不光是体型、产量,还有独特的栽培方式。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株番茄树其实使用的并非什么稀有种子,而是常规的优质蔬菜种子。通过整枝修剪、营养调控和环境调节等一系列专业种植技术,使得番茄植株能够实现无限生长,最终长成树状。这种栽培模式被称为“空中栽培”,不仅使番茄产量更高,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不过,报道中也提到,这种看似理想的种植方式,目前仍停留在展示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原因之一是对环境、空间和技术的要求极高。与普通农户一亩地可以种植几百甚至上千株番茄苗不同,番茄树的单株面积需求非常大,一棵就占据了百余平方米的空间。这意味着,一旦种植失败,损失也会比较惨。此外,维护这样一株“番茄树”所需的人工和设施成本也远高于传统种植方式。

▲西红柿,又名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最初是一种小而酸的野生果实。16世纪,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西红柿漂洋过海来到欧洲,最初因其鲜艳的色彩而被当作观赏植物。直到18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将其用于烹饪,逐渐风靡欧洲大陆。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西红柿传入中国,最初也被视为观赏植物,后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如今,西红柿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酸甜可口的味道,已成为全球广泛种植和食用的重要蔬果。上图:如今超市里面人们消费的番茄。©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尽管如此,这种高产番茄树并非毫无实用前景。目前主要是一些农业园区在尝试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展示和科技推广用途。工作人员表示,若未来能够在成本控制和技术普及方面取得突破,不排除在特定场景下实现量产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棵番茄树所结出的番茄,在口感和品质上与普通番茄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也注意到也有报道称,这种西红柿口感更好一些,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加分因素),因此在市场消费端并无特别的优势。但它的高产特点以及可持续收获的能力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推广价值。早在2018年,这种番茄树就曾被评为“单株年产量最高的番茄树”,并申请了相关纪录认证。

▲上图:西红柿最初是在明代晚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上面这个图,记录了多种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摄影:Linda Wong摄于国家博物馆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如今,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研人员不仅关注“吃得饱”,更关注“吃得好”和“种得可持续”。高产、高质、省工、省地的栽培模式,能够带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认为,以“番茄树”为代表的新型种植技术,也是农业科技人员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积极探索、一种不错的创新,体现了现代设施农业的技术潜力。尽管尚未广泛推广,但它还是为未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想象力空间。

(注:本文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九派新闻, 映象网等文 | 王昆山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王昆山.山东寿光菜博会现“番茄巨树”,一棵年产6000斤,真能种出来?海洋与湿地.2025-04-22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