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室成丨画布在左,生活向右,45天打造一座“流动画框”之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20:48 2

摘要:过去的十年中,艺术家杨婉过着一种流动的生活。波士顿的冬天漫长,让她笔下的色彩像雪一般冷冽。旧金山的大海和夕阳,又把光的炼金术带到了她的画布上。搬来上海之后,住进郊区的四层小楼,杨婉的创作和生活也浸润了江南的氤氲烟雨。

心想室成

Ideal Living

在创作与生活的共振中,家成为理想容器——

『心想室成』特别栏目

拜访职住一体的创作者之家,

见证空间如何被灵感浇灌成诗。

过去的十年中,艺术家杨婉过着一种流动的生活。波士顿的冬天漫长,让她笔下的色彩像雪一般冷冽。旧金山的大海和夕阳,又把光的炼金术带到了她的画布上。搬来上海之后,住进郊区的四层小楼,杨婉的创作和生活也浸润了江南的氤氲烟雨。

在水泥浇筑的容器里,时间以海浪的形态涌动不息,凝固成一幅幅画作,记录着一个艺术家生活的尺度。

四层楼的精神容器

艺术家杨婉与她的伴侣、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冷翀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50公里开外的青浦郊野,杨婉过着一种十分质朴的生活。早上自己动手做些简单的早饭,然后就坐到画板前,一直画到下午三四点。一周只有一天,她和伴侣冷翀会离开工作室,完全脱离开创作的状态。这栋上下四层的小楼,既是他们的家和共同的工作室,也是他们灵感生发的地方,原始的肌理和精密的设计在此共生。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贴着蓝色瓷砖的开放式厨房,白色的橱柜悬空吊起,仿佛岛屿飘在海面上。星点的颜料痕迹散落在裸露的水泥地面,托起了室内柔和、轻盈的色彩。挑高六米的朝南客厅自然成了杨婉的画室,推开明亮的落地窗,一条活水正在窗外静静流淌。

入门的第一个空间,开放式厨房与餐厅

一楼的工作室空间拥有极佳的采光

二人在一起十年,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一个职住一体的空间。整个过程出乎意料得顺利。只花了45天,一座毛坯房就被改造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家。

杨婉称自己是“产品经理”,把控全局,而建筑设计师出身的伴侣冷翀,自然担起了设计和主导施工的大任。45天的极限改造中,他们也花心思埋下不少“彩蛋”。餐桌和床都是自己设计,用海洋板现场制作。套内贯通上下的电梯井被改成储藏室,二人多年来收藏的典籍、画册在此妥帖存放,也可作为访客的临时衣帽间。杨婉的树脂立方体作品“不在场宝石”错落陈列在各个展架上,把二维的绘画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载体,与画室里还尚未完成的作品遥遥相对,就像是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她在不同时期的表达。

创作充满不确定性,那么一个容纳创作的家,也理应充满实验和变化。杨婉和冷翀的家,就像是一个杂糅各种美学风格的展览馆,既陈列着设计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单品,也不乏对初创先锋品牌的大胆尝试。

跳脱时空的家居搭配,既实现了各个功能区域的理性分割,也泄露了艺术家的生活烟火。最核心的创作区域中,瓦西里椅的简洁钢骨和野口勇纸灯的感性曲线构成微妙的平衡。水泥楼梯的起点,Ingo Maurer漂浮吊灯的暖光,如晨雾漫过楼上的各间卧房。三楼的衣帽间旁,Santa & Cole的升降落地灯和一架用油画布定制的双面屏风,划分出了一片兼容更衣和阅读的私密空间。

而在地下室里,更加直接、简单的实验性布局则彰显着此间主人性格中冷峻的一面。裸露的管线、堆叠的画布被天井中洒入的阳光照亮,同样由杨婉画作改造的模块化画柜,在冷色调的空间里如积木版自由组合、延展。

地下室空间里杨婉的画柜与冷翀的书桌

杨婉喜欢画自然中的一切,色彩明亮热烈的曲线型海浪是她作品中标志性的意象。她画太阳和月亮,画一朵花绽开的瞬间,也画不同光线下水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画四季和天气。她的画面中,少见人间造物,但却处处在自然气象中加入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正如她的工作室,色彩饱和、无攻击性的烂漫是表象,而功能灵活,甚至能够沉淀精神和思想才是实质。在调试灯具时,杨婉特地搭配了色温适宜的灯泡,以做到无论白天或是夜晚,开灯或是不开灯时,室内的光线都浓淡合度,不使她的画作失真。

正是有这些于细节处的关注和介入,才让杨婉的工作室长成一个最理想的样子,也让这座四层的小楼像是她创作精神的容器,一个时时流动的画框。

流动的颜料与时间

杨婉在麻省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簌簌声一、二、三》被她安置在一楼工作室空间最显眼的位置上

从三、四岁起,杨婉就喜欢画画,一画起来可以忘记时间。从幼时的素描训练里,她习得一种用眼睛丈量世界的本领。三维的物体要怎样压缩在二维的画纸上?画的尺度、笔的精准,逐渐发展成了杨婉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四年,技法的越发娴熟却让她陷入个性表达的困惑。

2015年,她只身飞越大洋,前往麻省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成为杨婉人生的转折点。学校的导师不教绘画技巧,而是鼓励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独立创作。Robert Irwin对光的探索,Agnes Martin轻盈笔触背后的哲学思考,甚至禅宗绘画中向内的探求……都是这一时期杨婉创作上的养分。留学独自生活的琐碎日常也让真正长大成人,为自己的人生划定锚点。

研究生毕业后,杨婉从美国的东部搬到西部,为设计公司创作商业作品。作为独立艺术家回国后,她又从北京来到上海。短短几年中,她经历了跨州、跨国、跨城的数次搬家,对杨婉来说,“换一个环境”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抛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反而让她感到期待。如今的杨婉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把我放到全球哪个城市,我都能摸索到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在波士顿漫长的冬天,她用冷蜡融合油彩,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由流动。命运的洋流将她推向加州,生存压力反而淬炼出她的“职业本能”,为她之后的独立艺术创作铺下地基。《夏日序曲》、《加州罂粟》等一系列成名作,在加州丰饶的阳光下自然发生,令她成名的海浪系列作品,也在加州的一号公路上重新生长。

回国之后,杨婉觉得自己更舒展了。一方面,国内高度发达的供应链让她有机会探索更多新的媒介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则文化和人文上的熟悉感,这唤起了她对东方元素的探索。

《雨和海浪》,2024

她回忆起了在央美学习白描时,首次触摸到东方线条的呼吸感。与H&M合作的龙年新春系列,将海浪曲线编织成东方图腾;为SK-II设计的情人节礼盒,渐变红心暗喻“爱是无限递归的分形”。与Simmons合作的《梦境重生》将油画笔触融入床垫弹簧中,Coach联名系列则让茶香玫瑰在海浪中绽放。杨婉很喜欢探索不同的媒介,在她看来,水彩、油墨、树脂或是蜡都有自己的意识,在不同的材料上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对于跨界设计的兴趣,也让她关注到了许多初创的设计师品牌。小到丝巾,大到家居柜,这些跨界合作让她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创作以不同的形式走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将艺术传播出去。

跳跃的色彩在杨婉的家中交织成缤纷的协奏曲,正如她笔下的作品

迁居上海后,杨婉的创作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生在北方的她,对南方的气候和时令的食材充满兴趣。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记录的是一个瞬间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杨婉希望自己能够珍惜每一个当下,从瞬间中找到永恒。在工作室里,她将自己研究生毕业创作的作品挂在墙上,和正在创作的画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每次画画的时候只要回头就能看到。她告诉我们:“回过头,就能看到过去的自己在思考什么”。

画室里随手可见的一些物件,笔筒、画架、椅子,每一件都已陪伴她数年之久。惜物惜时和对当下环境的感性认知,也展现在了她的作品中。千岛湖的晨雾开始在她的画布上弥漫,江南水系的波纹在她的笔下消解为情绪的共振。在杨婉的家中,时间不是线性流逝的,而是像海浪一样回旋。

杨婉 & 冷翀

杨婉,1992年出生,独立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取得麻省艺术学院硕士学位。作品《夏日序曲》被希腊科佩鲁左斯美术馆永久收藏,《局外人》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馆藏。曾举办多个个展,包括2018年在波士顿Bromfield画廊的“HALATION”、2020年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的《伏采的光》等。2021年被Artand评选为最具价值艺术家,2022年荣获Artand年度艺术家称号。

冷翀,Studio Yangwan工作室合伙人,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十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前在旧金山工作,事务所擅长住宅和画廊设计。

Q:现在这个“职住一体”之家对原始户型最大的改造是哪里?为什么会这么设计?

冷翀:大部分还是保留了原貌,最大的变化是在厨房这边敲掉了一面墙,做成了开放式厨房。这样如果朋友来做客,我们在备菜的时候就可以和大家聊聊天,交互感更强。厨房的所有岛台和柜体都是我设计的,就像悬浮的岛屿一样轻盈。因为考虑到墙上要展示杨婉的画作,我们参考了传统画廊white box的感觉,整体硬装比较简单,更多的是把一些软装家具放进来,提亮整个空间。

Q:设计和装修只花了45天这么极限的时间,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杨婉:其实我们当时只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想看看在很极限的情况下能弄成什么样子,但是因为下雨,耽搁了10天。整个过程中我更接近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拍板所有的材料、材质,联系工厂以及查看整体的进度,冷翀负责出设计方案以及跟工人衔接,一些家具,包括桌子、柜子和床也是他自己设计的。这是他回国之后第一个落地的住宅项目,也是我第一个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来改造的工作室。我们也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在国内施工的整套流程大概是什么样的,如何与工厂、工人、施工方应该沟通。我觉得挺幸运的,全程都比较顺利。

Q:“职住一体”对你们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

杨婉:研究生刚毕业时,我曾为一家设计公司工作,上班打卡反而让我养成了很好的创作习惯和时间规划。回国之后,刚开始成为独立艺术家时非常兴奋,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都在画画。大概两年之后,这种生活让我觉得很疲惫,想着可能需要换个环境,于是很快搬来了上海。后来我再回想,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少在同一个城市呆3年以上,对我来说,把自己扔到一个新的环境里,环境带给我的感受也会反映到创作中,其实我的创作就是我的生活,这二者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从不排斥“职住一体”的生活,生活是创作,创作也是生活,我很享受其中。

Q:说说你在家里最喜欢的单品吧。

杨婉:回映“沿生”系列×杨婉联名模块家具:我很喜欢观察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过程,许多初创品牌也会让我联想到初出茅庐时的自己;Herman Miller人体工学椅:多年藏家好友送给我的回国礼物,大大缓解了长时间作画后的腰酸背痛;《Tantra Song(密宗之歌——拉贾斯坦邦的密宗绘画)》:研究生第一年时在图书馆与这本书相遇,当时我非常喜欢Agnes Martin,这本书中展现的绘画和她的作品有惊人的相似,带给我很多启发;野口勇AKARI吊灯:晚上点亮之后就像房间里的月亮,灯的形状也和我作品中的圆形元素非常契合。

监制

策划、编辑

采访、撰文

Carrie

Luzy

拉风

郭一

E

来源:iWeekly周末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