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同行评审的八个角度:学术界的“免费苦力”还能撑多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9:31 2

摘要: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总是希望快速发表他们的研究,于是开放获取、预印本等形式大受欢迎,但同时他们也期望看到有质量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水货论文浪费时间,于是同行评审依然是学界主流。这种期望的背后隐含的逻辑是:最好有人来帮我把关学术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学界大部分人应该既是发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总是希望快速发表他们的研究,于是开放获取、预印本等形式大受欢迎,但同时他们也期望看到有质量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水货论文浪费时间,于是同行评审依然是学界主流。这种期望的背后隐含的逻辑是:最好有人来帮我把关学术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学界大部分人应该既是发表者,也是评审者,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保障。但是现状是,太多科学家不太想承担后一种角色,而堆积如山的待审手稿却一直在增加,那要如何实现既要又要呢?

图源:pixabay.com

期刊编辑、同时也是生态学家 Haseeb Irfanullah 认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同行评审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反思一:作者与审稿人,学术界的“双面人”

每个审稿人都是作者,每位作者也可能是审稿人。然而,角色切换时,学者们却像得了“人格分裂”。作为审稿人,他们拿着放大镜鸡蛋里挑骨头,动辄要求“重做实验”或“补十篇文献”;轮到自己当作者,面对类似评论却暴跳如雷,抱怨“审稿人吹毛求疵”。这很像著名的交通笑话:走路时嫌开车的横冲直撞,开车时嫌路人不守交规,随时口吐芬芳。

反思二:审稿人疲劳,学术界的“隐形罢工”

但是这种双面人的角色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去承担,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主要精力必然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包括自己的研究兴趣、职业发展、经济回报都捆在这里了,而去给别人审稿能获得的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期刊论文如洪水般涌来,每年都必然有数百万审稿人收到大量审稿邀请。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压根不回复这些邮件,许多期刊编辑都有感觉,拒绝审稿邀请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连刚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也不例外。审稿不再是“善因善果”的学术回馈,而成了“谁爱干谁干”的苦差事。即便勉强答应,也是拖延成风:作者曾亲眼目睹10位审稿人一两个月都不回复到底干不干,而后来接受邀请的审稿人则半年审不完一篇手稿。与此同时,太多作者则在抱怨发一篇论文的时间动辄以年计算!

反思三:合规至上,而非学术协作

而即便审稿人给出了第一轮评审意见后,经常发生的是他拒绝审阅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后的稿件——无奈的编辑只好再次寻找新的审稿人,新审稿人初来乍到,往往提出一堆与首轮无关的新意见,甚至直接毙掉修改稿,哪怕作者已逐条回应了所有要求。而第二位也同样振振有词:若第二轮只是核查是否按照第一轮的意见做出了修改,这点活编辑自己不就能干?

说白了,期刊如今像工厂流水线,评审成了“盖章认证”,忘了改进论文、推动学科的初心。如此操作,作者心寒,审稿人费力,学术何益?

反思四:无偿审稿,学术看门人还是免费苦力?

在出版链条中,编辑、期刊、出版商都有钱赚,唯独审稿人“两袖清风”,不拿一分钱报酬。有人提议给审稿人付费,却被出版商嗤之以鼻:一来支付报酬会推高成本;二来担心收费评审会产生“利益冲突”。然而,作者掏腰包付论文处理费(APC),机构砸钱买期刊访问权,编辑拿着薪水做最终裁决,这些“金钱交易”怎么就不算利益冲突?唯独审稿人,被塑造成无需报酬的“学术超人”,靠徽章、证书或“免费读论文”打发。如此“双标”,难怪审稿人越来越不买账。

图源:pixabay.com

反思五:评审傲慢,研究心血被谁轻视?

一篇论文,从构思到投稿,耗费研究团队数年心血,凝聚无数修改与讨论。然而,几位素未谋面的“同行专家”,仅凭几页稿件,就有权断定它是否达到了发表的标准,这是否合理呢?这种制度安排,非常类似“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够专业的评审会低估研究团队的努力,也打击了作者的学术热情。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审稿人的权力有点大了。

反思六:权力很大,责任很小

审稿人在决定手稿是否能发表上拥有很大的发言权,然而当论文因造假或错误被撤稿,作者名誉扫地,编辑饱受质疑,出版商忙着公关,审稿人却可以置身事外,无人问责。匿名评审制度让他们如隐形人,即便开放评审渐成趋势,也鲜见审稿人因失误被点名。当然,如前述所说,审稿人没有经济报酬,任务也很繁重,出了问题也可以被视为某种“权责对应”?

反思七:同行评审,还很重要吗?

同行评审被奉为学术质量的“金标准”,但它的价值真有那么高吗?在职业晋升和资助评审中,审稿贡献几乎不被认可;出版商也从不推动其价值被承认。更讽刺的是,预印本等未经评审的文献照样被引用,甚至被资助机构接受——如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就在2024年宣布,该机构资助的论文必须以预印本形式公开,同时不再报销出版费。出钱的人都认为论文根本用不着人把关,“外人”就更不用操心了?

反思八:打破常规,评审的未来何去何从?

同行评审的“同行”二字,已名不副实。是时候革故鼎新了!两条路摆在眼前:

路径一:拥抱AI,告别人工评审

生成式AI(GenAI)已渗透评审流程,辅助审稿人检查逻辑、数据和语言。2024年,部分期刊已试点AI评审系统,效率提升50%。大胆设想,到2026年,AI或将完全接管评审,彻底解放“免费苦力”。当然,纯AI评审可能引发质量争议,毕竟,学术的灵魂是人的洞见,而非机器的算法。

路径二:重塑责任链,让发表人和机构自我把关

若AI之路争议太大,不妨让研究机构和资助方接棒。设想由机构组建“研究评审委员会”(RRC),对内部稿件进行严格评审,合格者附上院长或校长的推荐信,提交期刊。期刊只需轻度编辑,确认稿件符合范围即可发表。如此,机构为论文质量背书,出了问题也得担责,就像伦理审查一样。这不仅提升出版诚信,还能让评审回归协作本质。

这种安排应该能够增强研究和出版的诚信,因为它赋予了主办机构更多责任。一旦论文发表,主办机构便会享受诸多好处(例如大学排名和研究经费)。如果研究涉及多家机构,则由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代表所有合作伙伴进行背书,就像伦理审查一样。

这种制度并不怕“内部审查”的偏见问题,因为所有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将公开发表,接受科学家和时间的检验。如果整个机构不在乎自己的声誉,不在乎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大可以为所有低质量研究开绿灯。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依然可以相信机构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而非一切交给外部审稿人。

对此您怎么看?不妨留言与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4/09/peer-review-has-lost-its-human-face-so-whats-next/

[2]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4/04/11/bmgf-gates-policy-refresh-what-would-success-look-like/

[3]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4/09/20/peer-review-week-2024-ask-the-chefs/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来源:知社学术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