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运河的桨声帆影遇见现代工程的钢筋铁骨,高邮这座千年古城孕育的科技薪火,在刘汉龙院士手中化作照亮岩土工程的明灯。从长江堤坝的抗震加固到山地城市的滑坡防治,他将人文故里的细腻匠心融入大国工程的宏伟蓝图。
当大运河的桨声帆影遇见现代工程的钢筋铁骨,高邮这座千年古城孕育的科技薪火,在刘汉龙院士手中化作照亮岩土工程的明灯。从长江堤坝的抗震加固到山地城市的滑坡防治,他将人文故里的细腻匠心融入大国工程的宏伟蓝图。
四月的高邮浸润在江南烟雨中,运河两岸的垂柳轻拂水面,与金灿灿的油菜花田相映成趣。清明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踏着熟悉的乡间小路回到周山故里。面对家乡媒体的采访,他徐徐展开记忆的画卷。
勤学筑基
铸就求索品格
1976年,12岁的刘汉龙踏入高邮周山中学(时称“志光中学”)的校门,开启了他的求知之路。“那时的校园环境与现在相比,可谓云泥之别。”刘汉龙回忆道,简陋的教室、拥挤的大通铺宿舍,却丝毫未能减弱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叶剑英元帅“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铿锵话语,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整个校园,也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的科学梦想。
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语,成为刘汉龙求学路上的精神支柱。每天拂晓,他都会早早来到校园旁的小河边,伴着潺潺水声诵读课文;夜幕降临,又和同学们挤在通铺上,借着昏黄的灯光继续钻研。起初走读时,他每天往返家校之间;后来住校后,常常背着米粮和柴火去食堂换饭。“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学习热情高涨。”刘汉龙动情地说,正是那些如园丁般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在他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物理老师用几根二极管组装收音机的神奇一幕,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也点燃了他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中学时期的刘汉龙在数理学科上展现出非凡的天赋。课堂上,他与同学们热烈讨论几何证明、因式分解等问题的场景历历在目,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迸发。这些珍贵的求学经历,不仅培养了他的科学思维,更奠定了他日后专业发展的基础。
1982年高考时,怀揣计算机和无线电梦想的刘汉龙,在填报志愿时非常“专一”。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小玩笑,由于填报志愿时勾选了服从调剂,意外被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工结构专业录取。
面对这个“美丽的意外”,刘汉龙很快调整心态。他深刻认识到,每个专业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都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浙大求学的日子里,他以如饥似渴的态度汲取知识,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随后的学术生涯中,刘汉龙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硕士阶段专攻工程地质,博士阶段转向岩土工程,赴日攻读博士后期间又专注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从地上结构到地下岩土,从建筑工程到水利工程,从静力分析到动力响应,我几乎涉猎了土木工程的所有主要方向。”刘汉龙坦言,尽管研究领域广泛,他最终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岩土工程作为主攻方向,这一选择既源于对学科难度的敬畏,更出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使命感。
创新攻坚
引领行业发展
今年61岁的刘汉龙已在岩土工程领域深耕三十余载,这位自称“地下工作者”的科学家,用毕生心血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世界书写着工程传奇。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系列创新技术,犹如一把把金钥匙,解开了困扰工程界多年的地基难题。
在科研道路上,刘汉龙始终保持着敏锐的问题意识。面对软弱土地基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05年,浙江甬台温铁路建设遭遇高压线下无法使用常规打桩机的困境,施工方找到了刘汉龙。
戴着安全帽,在狭窄的临时钢梯上来回攀爬、记录现场地层情况、扛着仪器四处测试……刘汉龙亲自带队驻扎工地,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反复勘测、试验,最终创新性地提出浆固碎石桩地基加固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还被推广应用到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等重大工程中,有效解决了高架立交和贴近既有线等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地基加固难题,并列入国家铁路行业标准。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刘汉龙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技术,实现了资源节约与工程效益的双赢——混凝土用量减少30%,施工能耗降低50%。从长三角到海南岛,从高速公路到城际铁路,这些创新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刘汉龙又将目光投向微生物岩土这一前沿领域。他介绍说,在建筑工程领域,传统的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碳排放较高,而将微生物与岩土相结合,既能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又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培养出 10 余种可矿化微生物,并出版了国内首部微生物岩土领域学术专著《微生物土力学原理与应用》,创办了国际首个微生物岩土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生物岩土技术》,聚焦利用微生物代谢活动促进岩土材料性能改变、岩土材料绿色生态加固和低碳发展,填补了行业空白。
这位“地下工作者”的视野却从未局限于地面。2019年,他担任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总指挥,让棉花种子在月球表面绽放出第一抹新绿。
如今,刘汉龙的科研成果正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他培养的学术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近200人的规模,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
从解决具体工程难题到开拓学科前沿,从服务国家建设到探索宇宙奥秘,刘汉龙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正如他所说:“科研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在这位“地下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游子情深
心系桑梓故园
秉烛夜读的岁月,垒砌起刘汉龙学术殿堂的基石;而故乡的明月,始终温柔地停驻在他心灵的窗棂。
多年来,行程再满,刘汉龙总要拨冗归乡。今年已是两度踏上故土,每一次归来,都让他惊叹于这片土地的华丽蝶变。最令他动容的是,乡亲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洋溢的激情,整座城市涌动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此次清明归乡,刘汉龙特意携学术团队同行,带着一个温暖的使命:深入调研高邮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探寻校地合作的最佳契合点。作为重庆大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代表,他深知学校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正亟待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现实动力。“我们要搭建的是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刘汉龙深情地说,要让学术的种子在家乡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产业之花。
“走得再远,故乡永远是心灵深处的坐标。”刘汉龙的话语中饱含真情。他特别赞赏高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工作上的战略眼光:既广纳四海英才,又厚植人才沃土。他热情地向家乡的党政领导和企业代表发出邀请,期待他们到重庆大学考察交流,并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高邮的人才培养大计。
谈及高邮未来发展,刘汉龙的目光中闪烁着期待。他欣喜地说:“目前,高邮工业开票、GDP均已突破‘千亿’,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高邮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硕果。”在他看来,高邮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需要‘双轮驱动’战略。”刘汉龙条分缕析地指出,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要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谋篇布局。
“高邮拥有的不只是经济实力,更有着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大运河的波光、邮驿古道的遗韵,从秦少游到汪曾祺的文脉传承,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刘汉龙希望家乡进一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精心谋划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通过文旅融合,切实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季,刘汉龙特地为家乡学子送上殷切寄语:“前路虽远,行则将至;持之以恒,未来可期。”这既是一位学界前辈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位游子对故乡最真挚的祝福。
特 别 声 明
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高邮融媒体中心旗下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2022年4月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述标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
随 手
点 赞
好 运 不 断
能 量 加 满
来源:高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