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历史与现代普通人的生活学习,很多基本上都是脱节的。古代史基本上都是简读,能把古代的朝代顺序理清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更是独属于人类的共同记忆。
一:秋风明月度关山
古代历史与现代普通人的生活学习,很多基本上都是脱节的。古代史基本上都是简读,能把古代的朝代顺序理清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更是独属于人类的共同记忆。
比如吕思勉和傅乐成这两个版本的《中国通史》和钱穆《国史大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等,大致读一遍就可以算是稍稍入门。但中国古代历史千结万错,纷若乱麻,能读懂读深的人很少。
就拿凉州文化来讲,尤其是古代的凉郡(武威郡)想要深究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凉州文化的困境在于专业性与公共性、复杂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凉州学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具体、细致与深入,让会使得每一个分支领域的探讨都超越前人的成就。然而,这种专业化的深入以及使用严谨语言来阐述复杂文化现象的做法,却为 “凉州学” 的广泛传播增添了障碍。于是“凉州学” 还需要 “凉州 IP” 做价值转化。
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冯培红《鱼国之谜》、凉州文化研究院《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研究》这类专注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专题的偏向于学术研究的书籍。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讲更是晦涩难懂。
中国古代历史,难的是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所以很多人在阅读时,不得不借用一些工具书来进行查阅,诸如《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方志大辞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
现在很多自媒体都在带人去读《资治通鉴》。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去了解过《资治通鉴》到底是怎么成书的?《资治通鉴》共有约 300 万字,294 卷。它生动翔实地记述了中国 1362 年的历史,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广泛,堪称中国历史典籍中的标志性巨著,被历代政要学人奉为圭臬。司马光在书中曾言:“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确实,《资治通鉴》耗尽了司马光一生的元神精气。
看书之前,一定要先学会挑书。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历朝历代,不管是官修还是私著,常有巨作涌现。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都在关注讨论的 “二十四史”,那是几千万字巨作。我在《凉州阁序》就这样一句哀叹:“国家番卫,典章故实若沧海无涯;天下要冲,虽终岁而究能尽识?”
更别提还有很多地方志,那更是浩如烟海了。作为武威本地人,如果对武威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能把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王其英老师主编的《武威金石志》,这两本书大致翻一遍就已经很不错了。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教授唐世平,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在网络上检索关于《资治通鉴》领读的一些文章,大多数是对人性的洞察,结合现代职场等实际案例写出来的文章。然后告诉你一些人生哲理。
如果人人都想当胡雪岩,那谁来当张謇?
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对历史,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尤其是近代史。近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大多采用历史分期,通过政府审定或认可颁行的教科书,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对于历史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研读近代史必须提升自己的眼界,了解全球通史。就像了解凉州文化的前提条件是了解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就像写《武威赋》一样,要做到 “古赋为体,今辞为用。”
之前的我,就特别沉迷于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十六国五凉这一段。后来我去翻阅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等,才开始慢慢接触近现代史。
年少不识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的《激荡激荡跌荡浩荡大合集》,我也读过。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方法,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看得多了,才慢慢知道,写作的难处。难在思考思维的深度,易在华丽词藻的堆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信出版社的《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上下)等,也可以一一详读。
四:浮云游子意落日
知名电视剧《潜伏》的编剧兼导演姜伟,写过一本创作访谈《 创事纪》。这本书我也很推荐,可以看出一位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筚路蓝缕。
《潜伏》源起于天津作家龙一的劳作。在这个一万四千字的同名小说中,龙一提供了基础创意和人物关系,但从来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谦虚地说,“姜伟拿了我这一点点小松子。如果这松子放我手里,炒炒也就吃了,在姜伟那儿,他给种成了一棵大树。”
用 10 个月时间,把仅够一集信息量的小说,改编成了 40 万字的剧本,可见,姜伟读了很多近现代史的资料文献。
对于这种电视剧的拍摄,尤其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的题材,难度是很大的。再看姜伟导演的《潜伏》,每一段对话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对近代史不了解的人,估计都很难看懂电视剧《潜伏》台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五: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旅领域尤为火热,似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但在其宏大的发展进程中,不少项目在规划与实施阶段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关键的运营前置思维的缺失以及多元文化元素融入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旅游开发质量与深度的关键因素。
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当前中国城市更新进程时,可以发现 “千街一面” 的同质化现象已然成为顽疾。由于文化产业大多需要成本前置,尤其是文旅项目更是运营前置,这使得资方在投资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足够的信心。
笔者愚见:武威的「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在其文旅项目的运营中,凉州文化的在地性释放程度还不够。G 端宣传、B 端采购还是 C 端销售,到底有在搞清楚吗?
我在标题中所说的简读古代史,深读近代史,必读世界史,其实也是自我的反思。我们应该多谦卑一些,多向外看看。
六:长风破浪会有时
如今,许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开发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少文创盲目跟风 JELLYCAT 的情绪玩偶,然而多数文创产品并未真正提供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很多博物馆文创都没有对目标消费群体展开深入调研与分析,致使市场定位模糊,既不清楚产品适配的人群,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以武威的文创产品为例,其在挖掘在地文化以及创意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下文创行业虽盛行跟风之风,但这并不代表正确的开发方向,许多领域仍亟待深入探索与改进。
坚持在地文化的释放,坚持文化内容的创新展示。武威老乡们,我们继续努力吧!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本文编辑:契苾小优
本文图片封面:凉州莲花山
本文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 读更 多:《》《》《》《》《》《》
来源:窗外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