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衍圣公世修降表”这一说法,如同一道丑陋的伤疤,刻在历史的肌肤上,引发着后人对儒家文化传承者道德坚守与现实生存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衍圣公这一封号,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 年)确立以来,历经多个朝代,延续八百多年,本应承载着儒家文化的荣耀与使命,却因多次“
“衍圣公世修降表”这一说法,如同一道丑陋的伤疤,刻在历史的肌肤上,引发着后人对儒家文化传承者道德坚守与现实生存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衍圣公这一封号,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 年)确立以来,历经多个朝代,延续八百多年,本应承载着儒家文化的荣耀与使命,却因多次“投降”行为而蒙羞。
一、封号荣耀与现实堕落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采纳太常博士祖无择的建议,认为唐朝开元年间追封孔子谥号“文宣王”,而其后裔封爵“文宣公”,将先祖孔子的谥号加在孔子后裔身上不妥,应纠正此错误。于是宋仁宗下诏,改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令其世袭。
衍圣公封号自北宋确立以来,承载着传承儒家文化、主持孔庙祭祀等重要使命,本应是封建王朝尊崇儒学、维护统治秩序的道德楷模。然而,在历史进程中,其家族多次出现投降行为,与这一崇高使命背道而驰。这种现实中的堕落,让封号的光环变得黯淡无光。
衍圣公家族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本应坚守忠诚、气节等道德准则,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妥协,不仅违背了儒家道德,更让儒家文化的尊严受到玷污。他们的行为,使得儒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与扭曲,让后世对儒家文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二、金朝时期的卑躬屈膝
北宋末年,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南下,宋室南迁,如惊弓之鸟般逃离中原。孔氏家族在这场浩劫中分裂为南宗和北宗。孔端友随高宗南渡,成为南宗始祖,在艰难的流亡途中,他始终坚守儒家文化,带着孔氏族人传承着儒家经典与礼仪。
而孔端操留守曲阜,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他选择了屈服。金兵占领曲阜后,孔端操不仅没有组织抵抗,反而主动投降金军,成为金朝统治下的衍圣公。他为了迎合金人的统治,积极参与金朝的文化活动,试图用儒家文化为金朝的统治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身为衍圣公家族,本身“衍圣公”封号,便是由赵宋皇家所赐,其子孙孔端操却公开投降金国。刚不久才发动了靖康之变,灭亡北宋,劫掳皇室,屠杀中原百姓的金国。即便不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纵使是民族气节上,这种行为也要受世人与后人唾弃。
南宗的坚守与北宗的投降形成了鲜明对比,北宗的屈服让衍圣公家族的忠诚与气节遭受了沉重打击,“世修降表”的说法开始蔓延。
三、蒙古时期的分裂抉择
蒙古、金、南宋三国并立时,局势错综复杂,如同一团乱麻。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三个衍圣公。投降蒙古的孔之全,为了获取蒙古统治者的信任,不惜出卖南宋的情报。他还曾跟随蒙古军队与南宋交战,在战场上,他看着南宋的将士们奋勇抵抗,心中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为蒙古人的胜利欢呼雀跃。最终,他为蒙古人战死,成为蒙古统治者眼中的“忠臣”。
而留在南宋的衍圣公虽坚守儒家文化,但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他们的生存空间却受到极大挤压。他们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一方面要维护儒家文化的尊严,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现实的压力。这种分裂和不同选择,再次凸显了他们在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中的困境,也暴露出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摇摆不定。
四、明朝时期的社会蛀虫
在明朝,孔家(曲阜孔氏)因特权地位和家族腐败,多次卷入恶行,其行径包括非法用刑、草菅人命、欺压百姓及与权贵勾结等,严重背离儒家道德。
孔弘绪,孔子第六十一代孙,明宪宗成化年间衍圣公。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利用衍圣公身份,长期强占平民女子。因争风吃醋或泄愤,直接或间接致四人死亡。明宪宗迫于舆论压力,仅削去其爵位,未处极刑。孔弘绪后以平民身份获准“冠带闲住”,实际仍享特权。此案暴露孔家特权凌驾法律之上,儒家道统形象崩塌。
孔克坚,孔子第五十五代孙,明初衍圣公。元明易代之际,孔克坚对朱元璋诏令称病不赴,暗中支持元廷,为元廷出谋划策。朱元璋斥其“首鼠两端”,认为其“教子读书,却不出一个好人”。朱元璋虽未严惩,但剥夺其实权,仅赐虚衔,改曲阜县尹为世职知县,削弱孔家地方势力。案表明孔家在政治立场上的投机性,损害儒家“忠君”形象。
明廷赐予孔家四十个官职标价售卖,如“百户官”虚职标价300两白银,实职1200两。后来,曲阜知县常由孔家挑选,实际成为孔府属官。孔府拥有“钦拨”佃户,子孙不得脱籍,逃亡者被追捕,如张成业三代仍被强制为佃户。
五、清朝时期的主动献媚
清朝入关后,以雷霆之势迅速统一中原。衍圣公孔胤植迅速归顺,他深知清朝统治者的强大,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荣华富贵,他上《初进表文》称颂满清“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乾坤并永”。在这篇表文中,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将清朝统治者描绘成千古明君。
他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许多文人墨客对他进行口诛笔伐,认为他背弃了儒家所倡导的忠诚和气节。然而,孔胤植却置若罔闻,继续在清朝的统治下享受着荣华富贵。他的归顺是为了保护家族和文化传承,但这种妥协却让他背负骂名,也让衍圣公家族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然而还需要记住的是,山西太谷孔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始祖孔弘凯为明朝进士,病逝后妻儿因清贫得当地百姓资助才得以安葬,其家族因此扎根山西。清军入关时,太谷孔氏始祖夫人留下“不为鞑虏官,不食朝廷食”的祖训,要求后世子孙若违反将被逐出家族。此后三百余年间,太谷孔氏严格遵守祖训,无人接受清廷官职,即使有学识渊博者,也选择经商、留学或教书育人,以保持气节。
六、民国时期的丑态百出
孔府在近代中国政治动荡中多次选择与强势力量合作,如清末支持袁世凯称帝、民国期间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这种政治投机行为本质上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与列强的勾结只是其维持特权的手段之一。
1937 年日军侵华前,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文化渗透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衍圣公孔德成鼓吹“中日同文同种”,试图在文化上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宣扬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似之处,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视而不见。
蒋介石为了防止孔德成投敌做了汉奸,在曲阜陷落的前一天,密令驻军在山东的 72 师师长孙桐萱一定要将孔德成掳走到武汉。到武汉后孔德成随即发表抗日宣言。
而留下来看守孔府大院的孔令煜在曲阜大宴宾客,请了一堆侵华日军头目,以加强“中日友善”。他在宴会上,满脸堆笑,对日军头目阿谀奉承,完全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孔令煜在汪伪政权纪念孔子大会上发表广播演说,宣称要以孔丘之学助力于“大东亚圣战”,并公开祝贺汪伪政权“还都南京三周年”,彻底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文化工具。
这一时期,衍圣公家族在民族危机面前的抉择,反映出他们在现实与道德之间的挣扎,将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出卖了祖宗基业,也出卖了民族尊严。
七、批判性审视
儒家文化强调忠诚、气节等价值观,而衍圣公家族的投降行为,是对这些价值观的公然背离。他们的行为,让儒家文化传承者这一神圣身份变得可笑而讽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过是权力的附庸,是儒家道德的背叛者。他们所传承的儒家文化,在他们的投降行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权力面前,衍圣公家族往往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他们害怕失去权力、财富和地位,害怕面对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为了保全自己,他们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向敌人投降。这种个人私欲的膨胀,使得他们在面对强敌时,丧失了应有的勇气和斗志,将儒家“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践踏得粉碎。
衍圣公家族本应是儒家文化的守护者,但在历史进程中,他们的投降行为让儒家文化传承蒙羞。他们的存在,本应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却因投降行为而坍塌。这种对道德底线的严重践踏,使得儒家文化在历史中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也让后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在民族危机时期,衍圣公家族的抉择令人痛心。他们的行为反映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立场动摇,将家族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这种对民族精神的亵渎,让整个民族陷入了精神上的困境。
家族受宋室之隆恩,而屡次投降于恩人之死敌!更是屈身于屠夫,为杀害中原无数百姓之政权摇尾乞求,歌功颂德!
金国来了投降金国,蒙古人来了又投降了蒙古!这两国,一个灭亡了北宋,一个灭亡了南宋。
于同时期精忠报国的岳元帅,赤胆丹心的文天祥,壮烈殉国的陆秀夫,崖山海战十万跳海的军民相比,毫无气节可言。相较于此,任何保存家族,保存祖宗基业,保存文化传承的借口,都是苍白无力与虚伪的!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忠烈之士英雄豪杰虽死犹生。而有些人,虽背负着祖先带来的荣耀,享受着权利与富贵,却虽生如狗!
后来满清又来了,断脊之犬的前主人之一(后金)再一次入主中原!孔家的话事人又一次带领家族大部分成员,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迅速投身,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在之后,列强入侵,孔府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不仅连国家可以出卖,连祖宗传下来的学问也可以出卖了。屡次投靠强权势力的行为习以为常!后来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孔府又利用其文化地位为日本侵略者提供合法性背书。
一条脊椎断了的狗,自然膝盖也是会一起变软的。
殊不知近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尝试了很多办法,也走了很多条路,唯独没想到出卖国家投靠外人。
自两千年前,那位千古一帝独尊儒术,让儒家成为2000年封建社会内显学的同时,便持续不断的打了匈奴40年!纵使背负穷兵黩武之名,纵使毁誉参半。也从最开始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面对外寇入侵,绝对不能跪着说话!
可惜有一些人,家族享受了整个民族千年时光的荣耀,在民族危亡之时,却有大多数家族成员不愿为这个民族出一丝力,流一滴血!见证了这个民族凭铮铮铁骨,延续了几千年,作为文化的代表,却始终做着变节投降的耻辱之事。反正凭放弃脸面,抛弃气节,膝盖一软,阿谀奉承,自会有“流水的政权,铁打的衍圣公”
从历史角度看,孔家的行为经不起现实的重压,但不应成为被原谅的理由。现实不能成为道德败坏的遮羞布,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裁决。
来源:神秘高山6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