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并被写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理论武装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落实
作者:许涛(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并被写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理论武装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炼就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始终把准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确立、价值观念塑造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深化理论武装为引领,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应以高校思政课建设为主抓手,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应将学习贯彻、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关键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深化理论武装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思政课建设中,应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着重突出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中,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着力提升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成效,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高校思政课要把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价值观的引导者,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持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时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应关心关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动态,加强动态研判和源头治理,系统防范和及时化解学生群体中的潜在意识形态风险。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挖掘校史校情资源、举办“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平台监管等,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筑牢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容根基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建构,要随着不断向前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动态调整,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厚重感、历史纵深感和专业获得感,全面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一方面,针对党的创新理论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从基本原理讲到最新发展,从理论渊源讲到实践应用,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义,避免表面化、片面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和哲理的基础上,强化理论教学的思辨性,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辨析各种社会思潮,提升在复杂环境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
注重挖掘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文化基因。一方面,将党的创新理论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考察,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展示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不断指导实践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既说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厚滋养,也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文化底蕴。
科学配置党的创新理论相关课程模块。高校应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平台优势和学科优势,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吸引力。例如,财经类院校可以立足学科优势,在教材编写、资源共享、师资共建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经济学院的互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和建好“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激发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思维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久久为功,以更加彻底的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探索形成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
有序组织调动全校研究力量。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首要任务,用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等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会,引导全校师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同时,高校应主动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打破学科壁垒和部门界限,有序组织调动全校研究力量,构建协同研究的理论武装体系。例如,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组织成立专项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此外,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合作交流,保证理论研究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持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讲好”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高校应把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此,应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工作,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定期举办校内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技能;紧扣中央重要会议和重大时间节点,用好常态化的集体备课机制,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的效率。积极推动思政课“微创新”。例如,在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全校新生共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邀请科技专家、奥运健儿、大国工匠等榜样模范走上讲台,为学生思政课学习开好头、起好步。
注重锤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精心组织学生走进基层、踏入乡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社会变迁,理解国家发展大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了解行业动态,感受企业发展,将理论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依托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和大学科技园区,引导学生围绕社会问题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3日 06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