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一定要祛湿!早餐把鸡蛋牛奶换成它!医生详细讲解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21:05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谷雨一过,湿气如影随形地潜伏在人们的身体里,许多看似小病小痛,其实都藏着“湿”这个隐患。

有人一换季就犯困、乏力、关节发沉,还有人明明吃得不多,肚子却越来越鼓……难道,这一切都和湿气有关?一位医生的提醒,或许能为你拨开健康迷雾。

中医有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湿气是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顽固的致病因素。很多人以为湿气是虚的,没什么科学依据,但其实,现代医学对“湿”的理解,早已有所突破。

从西医角度来看,所谓的“湿气”,可以理解为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循环不畅。

这种状态可能表现为淋巴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失衡等。换句话说,湿气不是玄学,而是一个真实可测的身体亚健康信号

2022年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南方湿热地区居民中,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湿证”表现,其中以疲劳、头重、肠胃不适等最为常见。这些症状,往往是肝脾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的信号。

特别提醒:谷雨过后,是湿气最易入体的时间段。天气转暖、空气湿度升高,人体毛孔舒张,湿气就像“趁虚而入”的小偷,悄悄影响着人的健康状态。

在杭州市中医院,一位年仅35岁的上班族,“李先生”,因为长期乏力、腹胀、口臭,被家人催着去做了全套检查。起初,他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结果一查才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菌群紊乱、轻度高血脂。

医院专家结合B超、肝功能、粪便菌群检测等指标,判断其为“湿热内蕴型”,建议其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作息。

特别指出,早餐不要再吃高脂高蛋白的鸡蛋牛奶,而是建议换成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红豆薏米粥”

一个月后,李先生复查时,不仅体重下降了3公斤,肠道菌群指标也明显改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大不一样。

这个案例并不特殊,湿气重已经成为困扰现代都市人群的重要隐患。临床数据显示,在南方沿海城市,门诊中由于湿气导致的亚健康症状,年增长率高达18%。

很多人把红豆薏米粥当成“老年人吃的养生汤”,殊不知,它背后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杂粮类食物对调节肠道菌群、促进代谢、改善微循环有显著效果

红豆富含钾、铁、膳食纤维,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而薏米(薏仁)则含有丰富的薏苡仁酯、维生素B1、硒元素,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化免疫。

2023年《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食用适量红豆薏米粥的患者,在改善肠胃湿热型腹胀、腹泻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

特别是对于长期坐办公室、缺乏运动、饮食油腻的人群,红豆薏米粥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健康“开关”。

当然,喝红豆薏米粥也要讲究方法。建议使用赤小豆和炒薏米,而不是普通红豆和生薏仁。因为炒薏米性温,更适合脾胃虚寒者,避免“寒上加寒”。

重点提醒:不要每天都吃!薏米属寒性体质偏弱者应适量,建议一周食用3次左右即可。

湿气不会敲锣打鼓地来,它总是悄悄地潜伏在身体的各个角落。以下这些表现,若同时出现两项以上,说明体内湿气已经偏重:

头发爱出油,早晨起床口苦口粘
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
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
起床困难,一整天都觉得没精神
情绪低落,容易烦躁不安
女性白带增多,男性小便浑浊

这些症状,往往不是独立存在,而是“集体出动”,让人陷入慢性疲劳的怪圈。

特别提醒:湿气重不仅仅影响生活质量,更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温床”。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发生,都与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有关,而这些正是湿气长期郁结的结果。

首先,坚持早睡早起,不熬夜。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脾在夜间11点到凌晨1点最为活跃,如果此时还在刷手机、熬夜加班,无异于“趁火加油”。

其次,运动出汗是最天然的祛湿方式。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八段锦,都能有效促进体液循环,帮助体内湿气排出。

饮食方面,减少甜食、油炸食品、冷饮的摄入,增加粗粮、绿叶蔬菜、山药、茯苓等食物。特别推荐“山药莲子粥”,健脾养胃又不伤肾。

别忘了,情绪管理同样重要。中医讲“怒伤肝,忧伤脾”,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肝郁脾虚,加重体内湿气。保持乐观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祛湿剂”。

重点提醒:切忌盲目吃中药祛湿!很多人一听说“湿气重”,就去药店买藿香正气水、五苓散等药物自服,反而可能伤及脾胃,得不偿失。是否需要中药干预,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医生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健康理念的传播者。祛湿,不只是为了身体轻松,更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大病小灾。

在无数门诊接触中,湿气引发的亚健康状态几乎成为“全民现象”,提前干预、科学调理,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家人最大的关爱。

有人说:“湿气就像是家里的霉味,表面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只有认真对待,科学行动,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健康,从来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愿每一个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从今天开始,关注湿气,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王艳,王珊珊,李晓红. 红豆薏米粥对肠胃湿热型腹泻的改善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4):457-460.

[3]张磊,李承恩,陈志峰. 湿热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5314-531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柳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