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名家书房]
“书房名为‘爽籁居’,取王博‘爽籁发而清风生’之意,暗合我的音乐爱好,面积25平方米,藏书3000余册。从不为藏而藏,所有书买来都是为了阅读。且由于兴趣广泛,书的种类也较为繁杂。”——辜晓进
辜晓进在书房 郁莉 摄
辜晓进,退休前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科带头人,曾任英文《深圳日报》总编辑。教育部“马工程”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专家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闻卷北美新闻史负责人。出版专著10余种,发表论文逾百篇。
阅读史
我的读书“三有” 文/辜晓进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吾非“士人”,不会带着这“三有”的追求去读书,充其量“有恒”还沾点边。但我也有自己的“三有”,即除了“有恒”,还有“有趣”和“有用”,当然“有用”是广义的,容后解释。
我这一代人,生长于“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无书时代。那时的课本面目可憎,书店充斥政治资料,公开能读到且读过的书都是流行小说,如《红日》《林海雪原》《苦菜花》《红岩》《青春之歌》《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父母有些书,原本不让我碰。他们在分别去两个“五七干校”之前挑选一些精品书打到一个大纸箱里,藏家中隐蔽处,一度还转移到别人家里,怕被抄家没收。
在最无书可读的时候,我悄悄打开箱子,陆续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怎么办》《静静的顿河》等一批苏俄小说,还有就是扬州评话大家王少堂的《武十回》等。父母偶尔带回一些标有“内部出版”字样的书,如威廉·夏伊勒的三卷本《第三帝国的兴亡》,算是比较严肃的作品。
当时业余学小提琴,但凡与学琴和学音乐有关的书,都找来读。有一次从旧书店淘到一本缪天瑞的《和声学》,如获至宝,意外发现音乐居然与数学有很大关系,不仅逐字研读,还做完书中所有练习题,那点和声学知识虽称不上系统,却受用至今。“文革”结束后,大量图书逐步解禁,仿佛眼前开了很多宝盒,兴趣阅读仍主导了一段时间,什么“三言两拍”及杰克·伦敦、福楼拜、海明威、契诃夫、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一批欧美作家的小说,能看尽看。但很快,这种兴趣阅读就让位于所谓功利性阅读。
“功利阅读”即读有用之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补偿性阅读。这是专门针对我们这代有很大知识空白的人群而言的。恢复高考及各种社会学习,都要求去补读本应在高中阶段就读完的书,更要大量阅读中国文史经典,包括尽可能多地背诵古诗文。
二是专业性阅读或曰工作性阅读。顾名思义是为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工作而读,这个过程是漫长甚至伴随终身的。大学的专业是图书馆学下面的情报学,毕业时写论文,突然想到将“书末索引”作为主题,因为在图书馆读外国图书,常惊讶于外国图书的书末索引占据全书四分之一甚至一半篇幅,而中国图书很少有书末索引。那时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只能大量阅读和比较。最后写成一篇论文,后来还发表在《图书馆学刊》上。有此印象后,我在2002年出版的《走进美国大报》中,就做了人名译名索引、机构译名索引等多套索引。
大学毕业后从事科普和科技媒体工作,又拼命去读科普和新闻方面的著作。后去高校任教,突然发现大量过去从不阅读或在我80年代读研期间尚未翻译问世的传播学理论著作需要阅读学习,特别是与我从事传统媒体转型研究密切相关的媒介环境学著作,从麦克卢汉、英尼斯到波茨曼、爱森斯坦、莫利斯、莱文森等的著作,皆通习之,书房传播学著作陡增不下百本。
三是急用性阅读。当记者因为要熟悉报道题材,永远都在学习的路上。如1985年12月我去镇江报道沈括逝世890周年纪念活动时,顺便采访前来参会的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女士,就赶紧突击阅读《梦溪笔谈》及钱三强、何泽慧的相关读物。这种“急用先学”便成为我新闻生涯的阅读常态。
临近退休及退休之后,兴趣阅读重回主导地位,其中一以贯之的兴趣是各种史书。
[书径]
“常两书同读,一本置床头,偏休闲类;另一本需要学习动脑的书,放书房阅读。我酷爱音乐,有时为了耳朵、眼睛两不误,也会边听边读,但此刻不宜读烧脑之书。年轻时读书爱勾勾画画,后来懒得拿笔(睡前阅读也不适合用笔),就在喜欢段落的页面折角,以便日后翻阅。”
[书语]
“读书仿佛看风景,重在领略,无关初衷。”
[近读]
崔瑞德、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西蒙·夏玛:《犹太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
丹·布朗:《起源》,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上海音乐出版社
[自荐]
《危机与变局/中美报业转型比较研究》(辜晓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拙著建立在对美国代表性报业机构实地调研以及对中国报业长期观察的基础之上,阐释两国报业在融合转型方面的各自创新与相互差异及背后的发展逻辑,是本人主持并已结项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23日A8花地版
策划 | 陈桥生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