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中国好手艺”:千年传承中的守正创新之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01:35 2

摘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心筹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近日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璀璨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件(套)匠心独运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心筹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近日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璀璨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件(套)匠心独运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画绘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守正创新的风骨。

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探究展品的精妙细节,感受中国手工艺发展的勃勃生机。

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图)

传承之韵:古艺新颜 匠心永续

在当代手工艺的天空下,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交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陶瓷作品《憧憬》,以细致入微的雕工和流畅圆润的线条,勾勒出一位身着中式衣裙、倚栏远眺的现代女性倩影。

在这件作品中,德化白瓷的莹润通透,与“肤如凝脂”的美学意象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梦幻意境。

“中国工艺美术之魂,在于蕴含的文化神韵,气韵生动,神完气足,把物品当人一样看,它是一个生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说。

瓷泥作品《光·芒》,以海洋世界的贝类为灵感源泉,运用陶瓷印坯成型工艺,表现海胆的自然形态与独特纹理;丝绫堆绣项饰作品《繁花似锦》,将丝绫堆绣技艺结合金属工艺制作首饰,展现了非遗技艺独特的跨界融合……

“好手艺”不仅深谙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将其与现代审美理念巧妙融合,创作出既蕴含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作品。

创新之光:材艺并进 匠心独运

在当代手工艺的创作舞台上,材料创新与技术革新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次展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图)

废旧轮胎,也能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材料。这次展览上,名为《恐龙》的一件作品吸引了不少目光。

轮胎上的纹路被巧妙地转化为雕塑表面的肌理,赋予作品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和坚实感。作品不仅体现了材料创新的理念,更传递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寓意。

再如织染绣作品《涌》,在传统台绣工艺基础之上,创造性使用纤艺绣、立体浮雕手法,实现了轻盈并可再堆塑的3D高浮雕效果。

细若游丝的丝线,牵引起朵朵洁白的仙菌,如同无数微小跃动的生命。观者赞叹:光影转换和肌理变化,赋予刺绣工艺更多的现代情趣和张力。

既要“扎扎实实从传统手工艺做起”,又要“跳出传统手工艺”,从事玉雕四十多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践。包括他在内的此次参展的手艺人,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同时也不忘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工艺技艺,展现匠心独运的创新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荣红表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特征,展现中国气派。

社会之责:文脉相承 匠心担当

匠心需有融合之智,亦需担当之勇。

展览上,《丝路绽放雕漆赏盘》综合运用雕漆、錾刻、花丝镶嵌等工艺,整体造型借鉴中国传统花口盘的形式,犹如绽放的牡丹花,寓意天下太平、丝路繁荣。

还有《和平万象珐琅摆件》,采用景泰蓝、錾刻、铸造等工艺,整体设计取意“太平有象”,结合纹饰表达四海升平、同舟共济、交流互鉴的多重寓意。

如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所言,手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弘扬。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

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图)

从砚雕作品《九龙砚》运用深浅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到雕刻作品《梦想启航》塑造出一个身着宇航服的少年形象,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感的手工艺作品,传递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匠心担当。

从“材美、工巧、器韵、时宜”中国好手艺的当代八字标准,到“筑高原 攀高峰——中国好手艺的未来坐标”,这次中国好手艺展引发了手工艺界的广泛讨论。

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中国好手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产业链逐渐完善。同时,《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也推动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手工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机遇。

放眼新时代,中国好手艺多元并进,蓬勃生长,未来可期。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周玮

来源:梅影疏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