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头琴声穿越千年草原,皮雕纹路镌刻民族记忆,这些深植青城的非遗瑰宝,跨越历史长河,接续文明薪火。2023年春天,一次看似寻常的走访,让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与非遗传承人的命运交织,开启了守护北疆文化根脉的奇妙之旅。
马头琴声穿越千年草原,皮雕纹路镌刻民族记忆,这些深植青城的非遗瑰宝,跨越历史长河,接续文明薪火。2023年春天,一次看似寻常的走访,让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与非遗传承人的命运交织,开启了守护北疆文化根脉的奇妙之旅。
2023年4月,回民区检察院在走访回族撂跤非遗传承人白师傅时,她摩挲着祖传的牛皮跤衣,叹息道,“十年前这里挤满二十多个后生,现在只剩两三个娃娃来比划两下。这门功夫讲究‘两脚千斤坠,腰马稳如山’,可现在连站稳传承的根基都要没了。”截至2024年,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0余项,其中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与回族撂跤相同的传承困境。随着全区“知识产权检察护航‘内蒙古品牌’专项监督行动”的推进,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发现孩子们对非遗文化陌生的问题普遍存在。
2024年5月,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从公益诉讼的个案监督转向全域的社会治理,启动“非遗进校园”专项监督活动。针对全市学校普遍存在的非遗教育“无教材、无师资、无机制”问题,于同年11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规定,向教育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内容涵盖提高非遗认识、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各项机制、实现师资“活态传承”等,检察机关与教育部门联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从“纸面建议”走向“立体实践”。短期内完成资金保障、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系列工作,并将非遗教育纳入督查体系。目前,全市非遗课程已形成14个系列、224门课程,实现非遗从“零散活动”到“体系传承”的转变。中小学每学期安排8周非遗课时,回族撂跤传习所的训练声日益响亮,托县面塑、和林格尔剪纸等项目均融入劳动课与课后服务中,3万多名学生活跃在非遗文化传播的一线,成为“小小传承人”。
“同学们看,这个扇子功的基本姿势有平闭扇、点肩扇、齐眉扇……”近日,检察机关再次走进校园,与“二人台”市级传承人武燕妮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检察人员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向学生们传递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中,折射出文化传承的新希望。
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以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运用法治力量激活文化传承的“一池春水”,让非遗传统文化重换光彩,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童心深处扎根生芽。
来源:呼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