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其中“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等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深圳何以拥有如此高的阅读“浓度”?深晚记者调查采访发现,这一数字背后,是城市文化基因、政策设施支撑与价值追求驱动的多重合力。
近日,《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其中“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等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深圳何以拥有如此高的阅读“浓度”?深晚记者调查采访发现,这一数字背后,是城市文化基因、政策设施支撑与价值追求驱动的多重合力。
连续10年,深圳推出“城市文化体检报告”
作为国内首部以城市为单元的全民阅读行业年度报告,《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十年,犹如一份“城市文化体检报告”,通过数据积淀,清晰勾勒出深圳全民阅读的立体化发展路径。《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呈上升趋势,其中电子书12.42本、纸质书9.21本,日均手机阅读时长70.45分钟,电脑阅读103.17分钟,较上年大幅提升,电子阅读器使用时长近两年趋于稳定,为61.62分钟。
“深圳是全国唯一拥有城市级阅读指数的城市。市政府连续十年从宣传文化基金中拨款进行阅读投入监测,始终采用科学方法评估投入与居民阅读行为的关系。”深耕数字出版与阅读领域多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晗认为,深圳正以独特的阅读生态诠释着“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精神。“深圳的‘高浓度阅读’现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共阅读资源建设完善,从大型书城到小型书吧应有尽有,互联网新型阅读方式普及,阅读触手可及;二是市民对阅读热情高涨,周末或节假日书城和民间阅读组织活跃度极高,反映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自觉。”
▲2025年4月19日,2025全民惠读季首日,在深圳书城中心城,2025全民惠读季主题横幅挂在显眼位置。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随时随地可读,阅读推广转为全民参与
“阅读”是深圳的文化基因,深圳以开放包容重构着阅读版图。夜幕降临,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永不打烊”的灯光映衬着CBD的车水马龙;市民在福田借书,可在龙岗归还,在南山参加活动,罗湖积分通用。“深圳提供了随时随地可找到的阅读空间,让市民深夜也能沉浸在阅读中。此外,利用碎片时间自我提升变得异常方便。”曾因阅读登上央视的深圳快递员袁石剑是深圳各大图书馆、书城、书吧的“老朋友”,正是深圳创造的便捷阅读条件,让他得以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政策设施与立法保障编织出了覆盖全城的知识网络。自2000年起,连续举办了25届深圳读书月。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2009年,“统一服务”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与此同时,2016年4月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为全民阅读立法;连续十年,在“4·23世界读书日”发布《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3年相继发布了《深圳市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实施意见》《深圳全民阅读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行动计划》。“深圳在推广全民阅读上做出了显著贡献。政府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还通过立法和机制创新支持阅读事业的发展。数据显示,目前社会资金投入阅读已经超过了政府投入,表明深圳由政府主导的阅读推广模式成功转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模式。这种转变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少见的。”张晗说。
民间阅读组织,成深圳全民阅读重要推手
民间阅读组织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是深圳全民阅读不断发展、阅读浓度逐年攀升的又一原因。从自发、民间、线下的小型书友聚会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社会阅读组织,它们已成为深圳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是深圳全民阅读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拥有各类民间阅读组织超过100个,活跃度较高的占一半左右。
“要充分调动民间阅读组织及企业的能动性,构建多元共生的阅读生态。”深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李迪用“顶层引领、系统共识、全民共创”概括深圳阅读生态的独特优势。在她眼中,民间阅读组织如密布城市的毛细血管,持续输送知识的养分与文化活力。以三叶草故事家族为例,举办活动注重线下互动体验,在亲子阅读项目中提出跨学科阅读理念,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合作项目。一系列尝试与升级,旨在提升读者体验感、满足个性化需求,激发更多市民的阅读兴趣。
阅读量常年领跑,是一座城市创新的发动机
工作日早高峰地铁上,电子书翻页声不时响起;午休时分,白领们走入有声书吧扫码听书;周末,书吧里咖啡香随着书页翻飞,自习区传来笔尖沙沙声,活动区上演名家作品读书会······这样的场景,是深圳人的生活常态。快节奏与慢阅读中,鹏城将碎片时间转化为思考与学习的养分。
“去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干就对了》,从中了解了许多工作中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步骤、管理基础、目标策略等内容。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还从主管晋升为店经理和分拣部负责人,是阅读助我突破职业瓶颈。”袁石剑这样总结阅读对其的深刻影响。“阅读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应通过阅读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确保阅读服务于人的终极目标。”李迪说。
数据显示,深圳图书馆2024年正常借阅行为中借阅量第一的读者为1078册次,图书馆之城全年借阅量最高的读者为2368册次。《2025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显示,市民读者的阅读偏好呈现多元融合特点,文学类图书借阅量常年领跑,科技类书籍外借量也在不断上涨。书单背后藏着这座城市的雄心壮志,阅读不断刷新着城市的创新发展边界。“城市在物质层面上的发展,其核心是创新,因此,无论是文化创造还是科技创新,一个城市要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与世界握手,就必须从阅读开始。很难想象没有书香、没有阅读氛围的城市何来旺盛且庞大的创新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看来,阅读贯穿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始终,通过阅读熔铸了深圳强大的文化基因。
当深圳成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当粤港澳桂琼五地数十万人通过“共读半小时”活动同享墨香,当深港两地学子为一场“共读之约”双向奔赴,当“五进计划”在鹏城各个角落推动阅读深入城市肌理,阅读,早已不是独舞,而是共响,是这座城市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的一张闪闪发亮的专属名片。深圳人正踏着书香,走向更辽阔的精神原野。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