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4日,美国商务部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启动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国家安全调查,此举被视为美国将关税壁垒从芯片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的关键动作。业内分析指出,在台积电、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完成美国本土晶圆厂投资后,美国正通过 "关税大棒" 迫使半导体设
4月14日,美国商务部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启动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国家安全调查,此举被视为美国将关税壁垒从芯片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的关键动作。业内分析指出,在台积电、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完成美国本土晶圆厂投资后,美国正通过 "关税大棒" 迫使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企业赴美建厂,三星电子、美光科技等存储巨头首当其冲。
产能重镇遭遇关税风暴
作为三星全球最大的 NAND Flash 生产基地,西安工厂承担着其40%以上的产能,2024年晶圆年产量达57万片,占比44%。一旦美国实施设备进口关税,该基地的原材料供应和生产成本将受到直接冲击,进而影响全球存储芯片产能供给。
美国持续的监管收紧正在重塑产业生态。Tech in Asia指出,不断攀升的合规成本与政策不确定性,正迫使三星重新评估全球布局。尽管2024年中国市场贡献了其31%的销售额(主要得益于HBM芯片囤货需求)。
同时,美国本土项目的推进困境更为棘手:总投资170亿美元的德克萨斯州泰勒工厂已完成99.6%的基建工程,却因设备进口关税时间窗口与投产计划重叠,投产时间从2024年底推迟至2026年,形成长达两年的"产能真空期",加剧了本就承压的资金链压力。
成本转嫁策略面临市场考验
3月17日,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发出警告,称公司“失去内生动力,正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并要求高管“应对危机不留余地”。
据悉,面对内外部压力,三星管理层正采取激进的价格策略,公司已启动DRAM、NAND及HBM产品的涨价谈判,预计涨幅3%-5%。官方声明称这是 "市场需求驱动的价格调整",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实为转嫁关税成本的无奈之举——作为占公司营收34%的核心业务,DRAM的大宗商品属性使其成为价格传导的首选载体。
此举或将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终端消费电子厂商的成本压力将直接影响产品定价,而服务器厂商对HBM的刚性需求可能推高AI基础设施成本。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格体系的重构可能打破存储芯片市场的供需平衡。
新签公司亦难逃困境 巨额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愈发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三星的政治公关投入创下纪录。2024年高达698万美元的游说支出中,部分资金流向了对华强硬派议员迈克・加拉格尔,他曾多次向拜登政府施压,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措施,例如提议将中国的半导体领军企业长鑫存储等纳入出口管制名单,并严格限制美国技术向这些中国企业出口。
2025年3月与Continental Strategy的新合作协议,试图通过裙带关系(该公司合伙人与白宫幕僚长为亲属)影响政策,却因特朗普政府宣称废除《芯片法案》补贴政策而收效甚微。
显然,三星前期的游说投入和战略布局似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使其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困境。
来源: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