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言:“人,就是他所吃的食物。”从字面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从哲学角度分析,费尔巴哈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通过摄入“精神食粮”形成的,比如书籍。这一层面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人的书单,决定着他的精神维度。一个人
编者的话
亲爱的读者朋友,读书,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言:“人,就是他所吃的食物。”从字面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从哲学角度分析,费尔巴哈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通过摄入“精神食粮”形成的,比如书籍。这一层面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人的书单,决定着他的精神维度。一个人的面貌,是被他书架上的书籍塑造的。
有学者曾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最善于创造的民族往往也是最喜爱阅读的民族。
从民族回到个体,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本期约请了50后的廖华歌、70后的赵瑜、90后的陈霖东回溯读书生活,年龄差决定着这三位专业作家的读书生活,既活色生香又大相径庭。
本期还约了60岁基层作者詹丽的读书稿,她做了一辈子山区乡村小学教师,她说:“读书对我经济上改善不大,但令我保持了鲜活、清醒和成长。”生活中,有很多像詹丽一样的普通读者,身处平凡心寄明月,永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博尔赫斯曾言:“如果世间有尘世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把鲁迅读成“亲戚”
□赵瑜
说一桩二十年前的事。大抵是2006年春节后,我重读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除了散文,沈从文在船上写给张兆和的书信更让人喜欢。那年六月,我辞去了一份忙碌不堪的工作,决定带着沈从文的书重走一下他1934年的路线。就这样,我在湘西行走了28天,中间有几天,我住在凤凰古城临江的小客栈里,我还记得价格极其便宜。
在旅馆里听船工的唱曲,早上,有凤凰本地的妇女在沱江边洗衣。还有挑挑子卖早餐的中年人。2006年的凤凰古城,还没有商业化,有零星的外国游客。有非常多好吃的小饭馆。
在凤凰,我写了不少的日记。很喜欢凤凰这个小城。我当时没有了工作,就想,如果我在这里开一家客栈,读读沈从文,写写小说,也不错。
离开凤凰没多久,我又去了一次。这次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买房子的。没有错,在中国当下,喜欢沈从文的读者恐怕有千千万万个,为了这份喜欢,在沈从文的家乡买一套房子,我估计只有我一个。
房子买好了以后,不久,我得到了一份工作,去海南的《天涯》做编辑。要知道,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念书时正是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张炜最为流行的时代。我喜欢韩少功。《天涯》是作家韩少功创刊的杂志。我怀着欢喜到了海口。那年的春节,我便和少功老师熟悉了。
因为到海南工作的原因,我在凤凰古城的房子空置了,偶尔我会专门去看一下我的房子。在凤凰古城,自然会遇到生长于凤凰的作家田耳。我的房子与田耳家隔沱江相望。大概是田耳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第二年,我去田耳家里做客,吃到了血粑鸭、炒腊肉,我印象很深。田耳回忆他最开始写作时被退稿的窘迫。他说,有一年,他写了很多,都发不了,很沮丧。于是到了沈从文先生墓地那里,给他老人家烧了一回纸。许了一个愿。结果,当月他就发表了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我模仿着田耳,也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去烧了纸。沈先生的墓地,我去过多次,但并不烧纸,只是在他墓地旁边坐一会儿,看看来往的人,便离开了。听了田耳的话以后,我专门去烧了纸。——这里需要一个庄重的破折号,我刚刚烧完纸,还没有离开墓地,接到了《小说月报》编辑徐晨亮的电话,说要转载我的一个短篇。
这世间的事总有说不清楚的一些细节。而我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地那里接到小说被转载的电话,玄妙又隐喻。
初到海口工作时,我的住处没有安装宽带。每天回到家里,时间极其宽裕。为了打发时间,我买了一套《鲁迅全集》(我也买了《尤利西斯》,并计划看不进去鲁迅便看乔伊斯)。起初觉得鲁迅先生枯燥,没有想到,越读越觉得有趣。我被日记和书信里的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逗笑。
一开始,我阅读鲁迅先生的时候,是正襟危坐的。再后来,我半躺在床上。再后来呢,我把鲁迅先生放在卫生间里,放在厨房里,甚至周末去公园里,也带着一本《鲁迅全集》。一开始,我觉得鲁迅先生是我崇拜的作家,再后来,觉得他是一个好玩的人,像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再后来,我觉得,鲁迅先生几乎是我的一个兄长。
是的,如果可以把一个作家读成亲戚,或者兄弟,这样的阅读是最有效的。
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写鲁迅,是的,一开始我只是为了挑战自己。在阅读鲁迅的日子里,我无比充实欢乐。有太多隐秘的收获要与更多人分享。从哪里开始呢,我决定介绍一个会谈恋爱的鲁迅。于是在2008年的时候,我动笔写了《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
2009年,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关注。还惊动了央视的读书栏目。我去北京录制了节目。我又去凤凰卫视录了一期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这部书出版后,一个多年文友认识周海婴老师。我托他送给海婴老师一本。海婴老师喜欢这本书,还专门给我签名了一本《两地书》的毛边本给我。
2010年,我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电视台要录制读书类节目,谈论鲁迅。邀请嘉宾有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老师,还有我。周令飞老师说,他在父亲家里看到了我的书。他也喜欢我写的《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
那期节目结束后,我和周令飞互留了联系方式。不久后,周令飞先生说希望与我合作一部鲁迅先生的著作,他提供照片。我来撰文。于是,有了我们合作的《鲁迅影像故事》。鲁迅先生存世的原版照片有一百多张,周令飞老师一下全发给了我。
我与令飞先生的交往不止如此。有一年,周令飞先生所在的鲁迅文化基金要在中国举办鲁迅对话海涅。令飞先生想让我全程都跟着,做个资料整理,看看是不是可以写点东西。那一次,我与他在一起待了七天,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
在上海的某个中午,令飞先生带我到一家小饭馆吃饭,他突然说一句,你可以写一本鲁迅传记。你年轻,可以写点不一样的鲁迅。比如,你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
我当时觉得太好了。这简直有点疯。我,用第一人称,来写鲁迅的传记。
一转眼又过了几年,鲁迅先生的传记,我还是没有动笔。我觉得可能快了。我需要再认真地读一读鲁迅,便可以抵达他所处的时代。
而我从来没有想到,通过阅读鲁迅先生,我竟然和他的后人,成为交往颇多的友人。所有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意外收获。
读书让灵魂生香
□廖华歌
读书于我而言,是永远的话题,是我一生的必须。高尔基、托尔斯泰、培根、杜甫、陆游、陶渊明、鲁迅等古今中外名家大师无一不论及读书的重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人类成为宇宙的主人。
我的读书生涯除课本外,始于小学二年级一本薄薄的《贵儿寻宝》的连环画。那年月,在我山深林密偏远闭塞的家乡,是没有书籍可读的。一天,忽见小我两岁的堂叔从外地亲戚家带回一本小人书,惊喜不已的我急忙去抢夺,有些智障的堂叔怎么也不肯给。我太想得到这本书了,就连哄加“物质刺激”,将自己揣了很久不舍得吃的一个黄沙梨给他,承诺看后立即归还。因为太喜欢这画书,待堂叔向我催要时,我骗他说书弄丢了,当即又将早准备好的几个核桃给他,他虽有些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连环画的故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从前,一个村庄里住着位心灵手巧的漂亮姑娘,邻村小伙子贵儿诚实勇敢,爱慕姑娘,向她求婚,姑娘让他到东海去见仙人,要来夜明珠、金针和金蚕丝才肯嫁给他。贵儿赶路途中得到老婆婆、看桑园老人和一条大鲤鱼的帮助。到了东海,仙人说贵儿只能问三件事,贵儿放下自己的事,把老婆婆、老爷爷、大鲤鱼嘱托的三件事都询问了,返程后一一告知。大鲤鱼将吐出的红珠、桑园老人将一条蚕、老婆婆将金针作为谢礼送给贵儿。当姑娘打开贵儿的包袱,只见红珠耀眼、金针闪亮、蚕吐金线,正是姑娘所要的三件宝物……这本连环画陪伴我整个童年,无数次翻看,书页一片片碎烂。
上初中时,与我同班的表哥从他同桌哪里借来一本首尾残缺的《林海雪原》,同桌只给他三天时间,表哥、我、大表妹夜以继日,一目十行速看且大段抄写书中优美的描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小说,被深深震撼了!我很喜欢少剑波写给白茹的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体灵比鸟鸟亦笨,歌声赛琴琴声哑……”我们对作家曲波崇拜得五体投地,幻想着有朝一日能远远看他一眼,该多么幸福!
也是这时候,邻村一位略识些字的生产队长带两个人来我们队“搞副业”,吃住在我家一个多月,他们自带粮食,但感念我奶奶和母亲义务为他们做饭洗衣辛苦劳累,临走时特买一套《毛泽东选集》四卷送我。
整个中学时代,我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及几首毛主席诗词外,就一直在读这套《毛选》。我认真阅读做笔记,还将有关篇章和段落背下来,如“老三篇”、《矛盾论》、《实践论》……
读书之乐乐无穷,我读《毛选》不是为了争当“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纯粹是因为没有书可读。然而,越深入阅读我越感到《毛选》是智慧的宝库,是时代的经典!
当我走出大山,到山外上了大学,在母校图书馆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才有幸认识了荷马、但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屈原、司马迁……认识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认识了苏格拉底、尼采、叔本华、荣格、海德格尔、朱熹、冯友兰、王国维、朱光潜……
我近乎生吞活剥地“恶补”,一颗心被经典深深吸引和浸润,原有的苍白一点点泛青,贫乏的知识渐次丰足,沉重的肉身在知识海洋里遨游。我与圣哲先贤欣悦相会,生命质量得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乘着智者的船只,航行在知识的海洋,自身体内那条河流骤然苏醒奔腾……
我深深感恩母校图书馆的女馆长。当我在一个月光很好的夜晚,期期艾艾向她说了想法,她稍加思索就爽快答应了我和女友雪的“奢望”。在她的庇护下,每个周日我和雪早饭后自带午餐,她为我们悄然打开图书馆大门,将门反锁,直到晚饭前再将门打开。有一次,她带发烧的孩子去医院,已是晚上七八点了,我和雪却不见女馆长来开门,怕被别人发现我俩也不敢开灯,静静坐在黑暗中等待,这儿的每寸空气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直到很晚,女馆长才过来开门,她一边说着抱歉,一边将两个热乎乎的夹咸菜的白馍递给我俩。真香呀。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光,每每站在海量藏书前,沉浸在左图右史坐拥百城的书的王国,仿佛过去、现在、未来,全都展现在同一个时空……
近些年,阅读已多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也在两届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提交了30多件关于阅读的系列建议和议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读书让灵魂生香,让生命发光。知识改变命运,在智慧之汁的喂养浇灌下,今日的国人目之所视、心之所想、足之所行,早已呈现出新时代的模样,一边是脚踏实地的烟火日子,一边是诗与远方,那原本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已经或正在成为愈来愈美好的现实……
抄过十几本书
□詹丽
记得我接触到第一本书是小学二年级吧。夏天傍晚,罗老师把我们带到学校旁的小河滩里,我们有的骑在树丫上,有的躺在河滩上,听罗老师读《高玉宝的故事》。每天只读一段,令我的心天天悬着,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迷人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到处找书读,例如《万山红遍》《大刀记》《金光大道》《大别山上红旗飘》《苦菜花》《红岩》《红旗谱》……都是借来的书,别人急着要,我常在煤油灯下读到天亮,早晨,鼻孔里是黑黑的油烟。有时离灯太近,头发烧掉一绺,一股煳臭味儿。暑假里实在借不到书看,就看家里的《赤脚医生手册》,看糊墙的发黄旧报纸。凡有字的东西我都要拿来看一看。
长大考入师范,我认为可以敞开读喜欢的书了,可是图书馆常锁门,一周只开放一次,借书难,且存书少。我想买书,又没钱。咋办呢?我曾经和最好的女同学合穿三条裤子,把妈妈给我的伙食费买了法国乔治·桑的《康素爱萝》。
没钱买书,我就整本整本抄书,现在我还保留着那时的十几本读书笔记。记得当时抄的书有《徐志摩诗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新月集》《普希金诗集》……
毕业分配到山区小学当教师的最初十年,工资低,要养家养孩子,基本属于月光族。但还是想读书。我总在买书和买生活必需品之间痛苦和犹豫。上班做家务看孩子,我常想,我一辈子就这样在山沟里,望着远山地平线幻想一生吗?我经常整夜失眠,快要窒息了。是阅读和写作救了我,令我熬过了人生中许多至暗时刻。
读书对于我,已成为生活习惯。没有功利目的,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幸福。我家里最乱的地方是我的床,总爱把喜欢的书放床边随手能够到的地方。有两本《红楼梦》,书架上放一本,枕边放一本,临睡时翻到哪一页就看哪一页,不过总是下意识翻看前八十回。
我不羡慕有钱的人,不羡慕当官的人,最仰慕博学的人。阅读与写作,对我经济改善并不大,我靠工资生活,但阅读令我保持了鲜活、清醒和成长。
我的精神食谱
□陈霖东
在熟练掌握汉字、能够独立阅读前,我有过一段丰富难忘的“听书”经历。
在我只有四五岁时,最喜欢躺在小床上,枕着手臂,一只脚翘在另一条腿上,美滋滋听录音机里播放的故事。我的眼睛盯着匀速旋转的磁带,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故事情节飞到了九霄云外。我有许多故事磁带,鞠萍姐姐讲故事、董浩叔叔讲故事、西游记系列等等。那时虽不像现在,网络连通海量的音视频资源,但每一盒磁带都堪称精品,选取的内容是经典的,播音员的水准也是顶级的。这不仅让我领略到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还开启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普通话和语言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曾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诗歌朗诵表演,就得益于那段“听书”的经历。
后来,我能自己读书了。家附近有个小书屋,妈妈办了借阅证,偶尔借两本书读一读,我却每次都抱回好多本。没办法,我站在书架前,望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像去了蛋糕房,看到了品类繁多的蛋糕面包,都想拥有。其实,借阅时间是有规定的,超出期限,每本书每天要扣一毛钱。我第一次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只得加紧阅读。
现在回想那段时间读过的书,不免驳杂,对一个孩子来说,也为时过早,但它们构建了一个瑰丽神奇的世界,我在里面玩得很开心。我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份阅读趣味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家中还摆放着一套金庸全集,是喜爱,也为纪念。
渐渐地,小书屋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胃口了,我把目光投向大街小巷的书店。我喜欢闻干净书籍散发的油墨味,那气息堪用沁人心脾形容。我跟妈妈说了我的感受,妈妈很诧异,书的味道有那么香吗?
书店毕竟不是图书馆,哪能一直泡在里面免费阅读呢?我在充分享受书籍带来的愉悦和空调带来的舒爽后,也会不时买一两本书,这使我可以更有底气地常来光顾。2003年10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小说》、2004年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都是我那段时间的收获,20多年后,随着我结婚,一起搬到新家。
最感慨的是中考前的那段时光。巨大的升学压力仿佛一张密实大网,兜住了我这条欢快的小鱼。我不是一个刻苦努力的优等生,受环境影响,不得不每晚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我感觉自己快要变成小鱼干了。这时,我想起了精神食粮——书籍,心想与其干耗着,不如提高效率,获得精神的慰藉与滋养。每晚临睡前半个小时成了我的阅读时光,也是我最放松的时刻,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那是我对自己辛苦学习的奖励,是喝了苦药水后一颗香甜的蜜枣。每晚的阅读,伴我进入平静美好的安睡。那一年中招考试,我超常发挥,考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绩。
长期阅读积累,为学好语文特别是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点评表扬。大学我顺理成章读了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又考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我在喜爱并擅长的领域学得很轻松。
记得参加研究生考试时,我在文学卷上写满了所思所想,每道题我都有话说,短短的空行盛不下我的滔滔感想。交卷铃声响起,我意犹未尽地画上句号,夕阳的余晖洒在桌面上,我置身于光中,那一刻,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现在想来,当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感谢宽厚的师长接纳了我的浮躁与狂妄,看到了我身上尚有一点闪光的天赋,愿意引领我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求索。
毕业留校工作了一年多,我考入了河南省文学院。一个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芽了,我做起了作家梦。就像我读书不限定种类一样,我写作也很随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或许是当了妈妈,对孩子怀有深切的感情,或许是童年时光太过美好难忘,成了我创作的富矿,我发现自己在写儿童文学作品时更顺畅,也能收获更多认可,我慢慢将创作方向调整到了儿童文学上。
为提升写作水平,我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书籍,订阅了儿童文学期刊,了解最新动向。读书时,我喜欢做笔记,我有专门的札记本,记录作品带来的惊喜与启迪。学生时代,我不太用功,但在喜爱的文学事业上,我愿意下苦功夫。读书写作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哪段时间懈怠了,就会浑身不自在,像饿着了一样心慌气短,亟须补充能量。
捧着书本时,我的内心宁静又充实,手指在键盘上跳跃起舞时,我感到愉悦和满足。古人说,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我感恩今生拥有这样的福气,做个读书人、写书人。
编辑:陈静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