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常看到一些所谓的XX岁之前应该读到的X本书之类的书单。很反感这样的所谓专家的列举,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追求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即便是面对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追求,读一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常常看到一些所谓的XX岁之前应该读到的X本书之类的书单。很反感这样的所谓专家的列举,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追求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即便是面对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追求,读一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却顾所来径——《史记》与《全球通史》。因为喜欢历史,因为不知来处,便不知去处。个人看来,如果对历史没有基本的了解,对现实就不会有深刻的理解。这种了解,并不在于如数家珍般说出某个人物的事迹或者某句话,而在于对历史兴衰、兴亡更替的认识。唯其如此,才能明白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怎样的症结,以及可能会有怎样的变数。通读廿四史远非一般人所能完成,即便是评价最高的前四史,读完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但《史记》是一定要读到的。如果说后二十三史书是“帝王家书”,那么《史记》更像是家训。与《资治通鉴》、《永乐大典》这种奉旨修书以及《四库全书》这种奉旨毁书不同,《史记》更多的是充满司马迁同学自己个人风格的独立著作。虽然成书最早,但王侯将相名士游侠走卒贩夫等形象跃然纸上,深刻揭示了后三千年历史的轮回。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版本还可以,书分上下两册,以后1500年为界,文笔简洁明快。
当时已惘然——《厚黑学》与《影响力》。做人应该懂一些心理学和权谋论,未必要害人,至少要明白坑在哪里。当然你可以很正能量的去读各类心灵鸡汤,其实不这么喜欢这本书,当然读读《厚黑学》也未尝不可,注意是李宗吾自己的那本,而不是各类的解读。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噱头那么神秘,不过是说出了一些人性较为接近本质的东西。民国的书多少都有些这种玩世不恭的粗粝范儿。
如果说《厚黑学》是东方人关于博权取财和明哲保身的战略,《影响力》是则是西方人关于获取利益、少受损失的心理技巧,二者可以互相参验。《影响力》可以说是罗伯特西奥迪尼最出色的著作——没有之一。这种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确实很少遇到。这部书有好几个版本,个人喜欢经典版(封皮为蒙娜丽莎)的译文。
修身何所依——《唐诗、宋词三百首》。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如不了解一些诗词歌赋,简直就像欧美人不懂圣经故事和莎士比亚一样,暴殄天物的浪费。鉴于唐诗宋词的版本实在很多,此处以这本通俗的普及型读物作为代表。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读诗词只记诗词本身,对注释往往不屑一顾。个人感觉这种行为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回。注释既是对诗词的释疑解惑,更是相关知识的延伸。通过三百首诗词的注释,基本上可了一了解中国诗歌上到《诗经》《古诗十九首》下到清末民初的风骨。反倒是所谓的白话解读不值一哂——本来,每个人就应该有自己的解读。
杯酒煮沉浮——四大名著。读大学的时候,问过一些中文系的同学,四大名著读过吗?结果,居然相当一些人没有读过,汗, 四大名著要不要读?当然要读,而且要好好读,反复读。四大名著随便拈一本出来,胜过现代当代100本小说。十五岁之前,你可以认为《西游记》是和尚念经猴子打怪,可以认为《水浒传》是打打杀杀快意恩仇,可以认为《三国演义》是兄弟情深尔虞我诈,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家族兴衰大院秘史,但等你年纪越大,四大名著早已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生活,是社会,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爱恨纠葛所在魂牵梦萦所系的这方土地这个民族的缩影。
他山有铜镜——《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 过去的六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六十多年,亘古未有。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动荡和混乱,将五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无论良莠尽数打破;后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绝对中心,在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人心道德带来巨大冲击。整个社会就像大熔炉,每个人都焦躁、惶恐,急功近利而又心怀不安,妄想逃离却又力有不逮。各类问题滋生,各种怪象纷现。好像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等等,真的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记载力下来——当然,那是美国的变革。可是,诡异之处就在于,你在看这部书的时候会感觉:妈蛋,这特么不是在说我们么?
人类社会并非全无规律可言。
江湖弄刀枪——金庸与古龙。有人说武侠精神是现代人精神之钙。吾深然之。直到现在一直喜欢读武侠,是的,读金庸和古龙未必会让你的生活增色,但可以让你的内心多彩。无论男女,金庸和古龙总能满足你关于理想、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归宿的一些幻想。当然你可以认为金庸与古龙老旧腐朽,远不如时下那些争着给主人公起生僻字名字、剧情电子游戏化、爱情日本漫画、思想脑残秀逗化的网络小说奇幻美妙,当被问到想成为某个角色或遇到心上人像谁那样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会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里举例子。
不要因为电视剧被改变的污浊不堪就误以为小说也是那个样子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给白金贴上廉价的外衣。
我辈蓬蒿人——《爱与黑暗的故事》《三杯茶》《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阿摩司奥兹是以色列人,《爱与黑暗的故事》涵盖了犹太人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个人与时代、关于民族与仇恨等很多的主题,看似温吞如水,却回味隽永。在《动物庄园》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之间纠结了一会儿,会觉得可能《动物庄园》更偏政治一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应该更具有普遍性。这书的奇妙之处在于,你会不自禁的因为某些句子而合上书本闭目遐思。虽然我们只是普通人,但不妨碍我们设定自己的梦想并孜孜以求。
蓬莱有仙山——《魔戒》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虽然一向不怎么喜欢英人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但《魔戒》和《哈利波特》给你做科普;如果你对前者烂熟于心,那么后者更可以让你会心一笑。这有些像《三国演义》之于《后汉书》《三国志》,《西游记》之于中国神话。而这两部书读完了,你可能会爱上纳尼亚、黑暗之塔和没有完结的冰与火。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从冰与火这边过来的。
君子慎其独——《方与圆》。无论一个人的内心再怎么善良、勇敢、强大或者伟大,人们评价一个人还是从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来看。别人不可能扒开你的心看你,所以你的行为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关于做人处事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方与圆》从穿衣之道到为人做事都有涉及,言语中肯,没有广告植入,也不鼓吹名牌消费。
胸中血未干——《大秦帝国》和《孤独的鸽子》。不喜欢勾心斗角的宫廷小说,无论是二月河还是高阳,尽管对《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一度爱不释手。但《大秦帝国》是个例外。或者说,相比于清帝国,更爱秦帝国。接触《大秦帝国》的时候比较晚,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皓晖老师伏案16年呕心沥血之作,读起来令人血脉喷张、欲罢不能。那种感觉只有少年时读金庸古龙才有。相比于辫子戏、格格戏、隋唐戏还有那些充斥荧屏的爱情剧,这种中华民族初创时期的鞍马兵戈、战火砥砺更震人心魄。秦时明月,至今照人。
《孤独的鸽子》(Lonesome Dove)是美国西部小说里,一度认为最出色的一部长篇。拉里迈克默提(就是电影《断背山》的编剧)有两个西部系列,其中之一就是卡尔和奥古斯都这两位老巡警为主角的《孤独鸽》四部曲(另外三部是《死神的走廊》(Dead man’s Walk)、《卡芒其的月亮》(Comanche Moon ,又译名月落古西原)和《拉雷多的街道》(Laredo Streets))。扉页引用TK惠普勒的话让人印象深刻:美国的一切都沉睡在这荒野的尽头,但我们的历史并没有消逝,它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祖辈狂野的外表下,内心充满对文明的追求。我们生活在他们创造的文明世界里,内心深处却狂野依然。他们曾经梦想的世界,我们正在经历;而他们曾经经历的世界,我们却在梦想。在这些书里,你会发现,沉寂许久的儿时梦想还在悸动。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常常有孩子这样问:多读书有用吗?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我很难回答他们。作家莫言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我们懂得许多事,但依然过不好我们自己的生活。读书多少和幸福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与你能否实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也没有关系。如果你识得常用汉字,会基本的数学计算,不看任何书也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人生一世,几十年倏然而过而已,纵是马不停蹄,又能去多少地方?更何况穿越无门,过去未来无从体验。而借助于书,或许可以拓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至少让人知道,在生活的繁琐之外,在人生的百年之外,还有如此辽阔的天地和如此久远的时空。从这个角度看,读读书也没啥坏处。
来源:龙儿啊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