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的广西,正被旱情紧紧笼罩。自2024年11月起,全区平均降水量仅有110毫米,较常年偏少近七成,创下了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纪录。截至4月21日,广西气象干旱面积已达97.5%,超六成区域达到“特旱”级别。桂西北、桂中等地的水库蓄水量锐减35%,
2025年4月的广西,正被旱情紧紧笼罩。自2024年11月起,全区平均降水量仅有110毫米,较常年偏少近七成,创下了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纪录。截至4月21日,广西气象干旱面积已达97.5%,超六成区域达到“特旱”级别。桂西北、桂中等地的水库蓄水量锐减35%,不少村庄得靠消防车送水来解燃眉之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旱情之痛,触目惊心
这场旱情带来的伤痛是多方面的。
在农业方面,南宁、柳州等11市52个县受灾严重,40.5万人面临饮水困难,51.3千公顷农田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曾经的水田如今都快变成焦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付诸东流。
生态上,森林火险等级飙升至红色预警,漓江水位跌破历史低位,部分河段河床都已龟裂,往昔的美景不再,生态系统遭受巨大冲击。
民生更是陷入困境,崇左市宁明县的村民自费购买水箱,政府补贴50%打井;百色市田东县的农民凌晨3点就得排队抽水灌溉,柴油费比种子还贵,百姓们为水愁、为生计忧。
回顾历史,1963年广西那场大旱曾让63%的农作物绝收,210万人饮水困难。如今虽有科技助力,但气候变化以及资源分配等矛盾交织,“靠天吃饭”的无奈依旧如影随形。
千年旱情,抗争不断
广西的旱情由来已久,翻看史书,从明朝万历年间的惨状到1989年的秋旱连旱,这片土地上的抗旱历程,满是人与自然艰难博弈的印记。
古代,受技术局限,明清时期农民只能用竹筒引水、龙骨水车抽水,效率极低,遇上大旱,甚至出现“卖儿鬻女”的悲剧。民间还盛行祈雨仪式,像柳州龙潭边至今留存着清代的“祈雨亭”,可一场仪式过后,往往还是大地干涸、颗粒无收。
到了现代,情况有了变化。工程抗旱方面,2025年旱情中,广西投入8200万元打井1.2万口,铺设输水管8.6公里,贵港市启用2574口抗旱井,抽水量达10万吨。政策上,政府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协调跨区域调水,比如玉林市从大容山调水2103万立方米,还推广“旱直播”技术,让水稻减少对水的依赖。民间也积极自救,农民用废旧油桶改造储水装置,果园主安装滴灌系统,还有村民在抖音直播“挖井日记”,引发诸多关注。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智能灌溉系统虽能节水70%,但全区只有5%的旱地能用上;桉树被指责是“抽水机”,可专家指出其固碳能力远超传统作物。祖先传下来的“塘库串联”法演变成如今的“河库联调”,但小型水库淤塞率达40%,维护资金缺口超10亿元,传统智慧在现代遭遇重重困境。
旱情缘由,多重交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是气候变局,2024年冬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阻断了南海水汽通道,广西仿佛成了“气象孤岛”。而且据气象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华南旱涝交替频率将增加30%,广西很可能成为“旱涝急转”的重灾区。
二是水利短板,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广西小型水库病险率高达65%,灌溉渠道渗漏率达30%,旱情中“有库无水、有水难引”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水库发电与灌溉争水的管理矛盾也很突出,2025年3月,百色市就因水电优先,使得下游3万亩甘蔗田缺水。
三是舆论争议,像“砍树求雨”一说,网友提议砍伐桉树缓解旱情,但专家测算,桉树林区地下水储量反比原生林高15%,关键在于“毁林开荒”而非树种本身。还有“人工降雨造假”的质疑在社交媒体流传,而气象部门回应,广西4月人工增雨作业成功率仅3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破局之法,多管齐下
政策上要升级,让水“活”起来。比如南宁试点“农业用水权质押贷款”,农户凭借节水指标就能获得贷款,这样能倒逼大家高效用水。还有珠江流域上下游签订补偿协议,下游城市每立方米水支付0.5元给上游用于水源保护。
科技要赋能,让地“渴”有解。柳州试点“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加上无人机巡查,精准定位旱情,AI模型预测土壤墒情,误差率能低于5%。北海市启动“低成本海水淡化”项目,借助潮汐能供电,每吨淡水成本从8元降到3元,为用水开辟新途径。
民生得兜底,让心“稳”下来。2025年广西推行政策性农业干旱险,农户自缴20元保费,绝收时每亩可获800元赔偿。旱情严重的村寨开设“临时就业驿站”,组织村民去广东务工,日均工资可比务农高出3倍,缓解村民生活压力。
反思旱情,审视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西的旱情,其实反映出的是“发展模式危机”。过去十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扩张了40%,可配套水利投资仅增长12%,使得“甜蜜产业”反而成了旱情的助推手。而且城乡二元割裂明显,城市供水靠大型水库有保障,农村却守着山塘无奈“望水兴叹”,旱情暴露出“重城轻乡”的治理短板。
广西的抗旱史,就是从“求神拜佛”一步步走向“科学治水”的历程,更是关乎生存与尊严的一场硬仗。面对旱情,我们不是要与自然对抗,而是要学会与之共生,当科技手段助力抗旱,当各种保障措施落地,相信广西能在旱情的考验中,找到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让这片土地依旧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也可以一起思考互动话题,比如自己家乡有没有遭遇过旱灾,哪些抗旱措施令人印象深刻;要是作为村干部,又该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农民生计呢? (数据来源:广西应急管理厅、水利厅、气象局及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