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全球智能化浪潮驱动下,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的核心感知器件,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面对这一市场,国内科技企业正聚焦细分赛道构建技术护城河。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全球智能化浪潮驱动下,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的核心感知器件,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面对这一市场,国内科技企业正聚焦细分赛道构建技术护城河。
电子发烧友网在2025 Sensor Shenzhen展会了解到,苏州领慧立芯在光通信芯片领域实现单业务线五倍增长,矽杰微以定制化方案重塑毫米波雷达格局,而北京振电智感更以颠覆性自供电技术突破振动传感器边界。从医疗级连续血糖监测到智能驾驶环境感知,从工业设备状态诊断到新能源设施运维,本土厂商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
振动传感器同样也是一个持续保持增长的市场。市场调研机构QYR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振动传感器市场销售额达8.61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3.58亿美元,2024年到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6%。
振动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振动状态的设备,可用于机械系统故障诊断、医疗健康和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主流的振动传感器主要采用压电路径和MEMS路径,振电智感研发出摩擦电振动传感器,突破了外接电源的限制,无需信号处理电路,消除了信号漂移的影响,实现振动信号的低功耗、高精度测量。
基于振电智感的四大核心技术:高共振结构、高效测试技术、新型驻极材料、独特表面技术,振电智感解决了摩擦电振动传感器商业化过程的稳定性问题。振电智感振动传感器具备四大特点:一、无需电源;二、精度高;三、环境适应性强,适用于强磁场、电场等特殊物理场景;四成本低,适合大规模部署。
振电智感联合创始人乔元森博士表示,公司致力于提升国家高端制造能力,面向国家重大科学需求,围绕高端传感器和仪器设备供能的紧迫需求,进行先进振动传感器、能量采集装置以及智能感知系统的开发。
图:北京振电智感振动传感器智能感知系统
苏彦玲强调,摩擦电振动传感器可以实现真正的自供电,且是一款高频的振动传感器。这是传统的振动传感器在供电的情况下是很难相匹配的。振动传感器属于比较特殊的传感器,不像温度或者气体等传感器,可以3小时或者4个小时检测一次,但很难做到实时监测,因为电池寿命也是有限的。
摩擦电振动传感器基于自供电的特点在长距离、远程的应用场景会比较有优势,例如轨道状态监测、风机状态监测、管道泄漏监测等。
目前公司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该产品已经与高精尖的客户共同完成了初期技术验证,是业内第一批实现摩擦电振动传感器产业化落地的企业。
苏州领慧立芯是国内高端模拟信号链芯片的知名企业,领慧立芯市场总监徐文波向电子发烧友网表示,公司成立于2019年,我们在过去3年都在做技术积累,去年才算正式开始,面向工业、医疗、光通信三大领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传感器专用芯片。“在光通信领域,公司针对400/800/1.6T高速光模块推出了集成硅光控制AFE、集成EML控制AFE以及测量MCU等产品,2024年,我们在这个领域实现了翻5倍的成长。”他表示。
就在2025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览会上,领慧立芯发布了四大类传感器信号链产品及多款模拟芯片,包括RTD/TC温度传感器24bit Sigma-Delta ADC - LHA7668B、电化学传感器模拟前端AFE - LHE3302、力学传感器24bit/32bit ADC - LHA7530/7532B,以及多款配套模拟信号链芯片。
图:领慧立芯产品
其中LHE3302不仅能用于工业电化学气体(甲醛、氨气等毒气类气体)监测,还能用于便捷式连续血糖监测(CGM)。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CGM设备市场规模约为46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1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1.64亿。CGM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国内产业链企业高性价产品的推出,连续血糖监测设备的售价也在不断下降,可以从原来国外产品的300元左右的价格做到100元左右。
从技术上看,连续血糖监测仪对血糖指数前端信号采集要求高精密和低功耗。徐文波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已经逐渐突破高集成度和低功耗两大难题,接下来的技术瓶颈是如何实现在高集成度的同时保持低功耗。
凭借团队在低功耗高精密的信号链技术上超过13年的技术积累,其新品电化学传感器LHE3302实现了高集成、高精度、低功耗等特点。LHE3302拥有2路独立的直流测量通道支持2电极、3电极和4电极传感器的测量。传感器电极偏压可以通过12位数模转换器(DAC)灵活可调,芯片上集成的16位模数转换器(ADC)可以对传感器电流进行量化,最低偏压工作电流低至3.4A。
在毫米波雷达领域,国内每家企业的技术赛道不一样,这是因为雷达是一个非标性产品,对于所有的应用、用户来说基本是定制化的,因此也能够看到国内不同企业的优势。例如矽杰微在行业中的差异化策略是通过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灵活支持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不同的收发通道数量,不同的信号波形调制,低功耗,和其他传感器的融合。
面向IoT和消费类领域,矽杰微推出了市场上唯一一颗量产供货的24GHz AIP芯片——SRK1103M。今年3月,公司推出了两款全新24GHz毫米波雷达芯片——SRK1107S和SRK1108。其中SRK1107S集成电源、雷达收发机及基带处理器,可满足低成本短距离人体运动探测需求。SRK1108则进一步优化功耗水平,支持电池供电,实现uA级别的电流。
面向汽车领域,矽杰微电子已经布局77GHz到81GHz之间车用频段的3发4收的毫米波雷达芯片,已布局在汽车盲点探测雷达等汽车市场方面,并且在汽车前装市场也取得突破。
在智能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雷达需要做到更大规模、更细致的环境感知。4D毫米波像毫米波的避障测距、环境适应性相对比较好。这也让4D毫米波雷达成为业内关注的方向之一。王开民提到,早期汽车基本是2D毫米波雷达做避障测距,未来可能把它做成MIMO天线或4D毫米波雷达,提升成像效果和其他性能。矽杰微也在关注4D毫米波雷达给市场带来的机会。
图:矽杰微产品展示
矽杰微在毫米波雷达市场展现出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其技术布局、产品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一方面,从芯片发展布局来看,矽杰微是在24GHz毫米波雷达赛道里第一家推出的全封装合成的AIP芯片。另一方面,矽杰微能提供工业化的更丰富算法能力,及其他不同的方案。与此同时,矽杰微也在布局多阵列的多发多收的MIMO天线。
谈及未来毫米波雷达的发展趋势,王开民表示趋势总体是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不同场景对雷达的要求也各自不同,我们以多样性和灵活性来布局和支持下游的应用,并且在汽车,工业,消费都做了深度的布局和客户支持。针对AI领域,王开民透露,公司在2021年就开始内部研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雷达上的应用,今年会有相关产品发布。
来源:核芯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