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是点燃残疾人生命之光的耀眼“火炬”。12月3日,恰逢国际残疾人日,我们将镜头和笔触投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滨州医学院(下称“滨医”)。
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6日讯(通讯员 常静摄影报道)高等教育是点燃残疾人生命之光的耀眼“火炬”。12月3日,恰逢国际残疾人日,我们将镜头和笔触投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滨州医学院(下称“滨医”)。
这是我国第一个为残疾人开办本科专业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残疾类型覆盖肢残、视障、听障的高等医学院校。
办残疾人高等教育近40年,学校培养近1300名优秀残疾毕业生,涌现出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博士生导师韩芳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吾德等一批优秀代表,还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滨医模式”。
2024年10月26日,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滨州医学院与残疾人大学生亲切交流。图源:滨州医学院近日,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到该校调研。他说,滨医凭借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进取精神,开创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和人道主义传承作出重大贡献,也让社会对残疾人价值有了全新认识。
1从无到有,画圆高等教育版图
滨医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一楼展陈区,一部影像资料记录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1985年9月12日,滨医为首届残疾人大学生举行开学典礼,在场的残疾青年潸然落泪,因恢复高考8年后第一次走进大学大门。
开学典礼图片。图源:滨州医学院那一年,学校新建的医学二系招生57人,全为肢残学生,平均分数高出高考录取分数线34.7分,最高者高出114分,其中5名学生是战争中立功受奖的伤残战士。原卫生部发来贺电,时为“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的张海迪寄来电话录音,激动地说:“你们能进大学学习,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80多家媒体聚焦这一突破。
2024年3月2日,在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开展庆祝全国“爱耳日”系列公益活动。图源:滨州医学院残疾人高等教育自此起步。此后近40年,国家陆续创办残疾人高等教育专门学府,修改高考录取体检规定,放宽残疾考生录取要求,推动普通高等院校招录残疾考生,增设特殊教育学院或开设相关专业,推出残疾人考生高考便利措施……一系列突破性举措,蹄疾步稳,大大拓宽了残疾人上大学机会。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达到101200人。仅2023年就有30810名残疾考生被高等院校录取,这一数量相比1985年的57名,扩大了500多倍。目前全国有99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其中本科院校65所,还有23所专门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院校。从大学出发,残疾学生不断向上攀登,创造出更多生命可能。从全国自强模范、亚洲睡眠研究会理事长、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韩芳,到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郑厚锋,再到全国残运会“两金一银”获得者陈玉娇,滨医的残疾人毕业生在各行业崭露头角,向社会展现着:“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除了听不见,我什么都能做”“除了腿不方便,我什么都能做”......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刘志敏说,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让现代高等教育版图画圆了不少、温暖了不少。
2从有到优,促进残疾学生多彩追梦
坐落于山东烟台的滨医国家特殊教育示范园区、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基地,展示着残疾人高等教育从有到优的模样。这是一座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康复医学教育平台,里面的硬件、软件,处处展露着“残疾人友好”。
2024年10月15日第41个国际盲人节期间,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组织开展“挑战不可能”系列活动。图源:滨州医学院
硬件方面,无障碍的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实训室、教室、宿舍一应俱全。图书馆的桌椅全是定制的,方便轮椅停放、拐杖放置;视障生教室,所有电脑加装了无障碍软件,可将文字信息即时转成音频,方便视障学生听学;中医学专业视障生实训室,设置了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凸起的穴位,只需点击电光笔,即可播放对应穴位和所属经络信息,方便学生触摸、感知、记忆;无障碍宿舍门口建了盲道、扶手、坡道,门牌上还有盲文标识,方便视障学生准确找到宿舍;宿舍内部,床体全是落地式单人床,高度为50厘米,与常规轮椅保持一致,方便肢残学生上下床,等等。
软件方面,平等、尊重、关怀,渗透学习、生活全领域。比如,营造融合教育氛围,将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混合编班,编组上课,所有专业课程、社团活动、实践实习、就业指导,对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平等开放;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中医学(针灸推拿)、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满足残疾学生身体康复和多元兴趣的需要;成立残疾人大学生康复基金,为每名残疾新生制订康复计划,利用附属医院力量,为残疾人大学生做康复手术治疗。“大部分学生在校5年,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康复,有的学生入学时拄着双拐进校,毕业时已能独立行走。”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党委书记崔保华说。视障者韩庆哲,3年前从这里毕业,对学校影响津津乐道。他说,老师鼓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一起参加辩论赛、演讲和各种实践活动,对不方便之处,学校提供了全方位无障碍支持,保障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正是在学校教育启发下,他产生了考取执业医师的梦想,在努力中变得自信,还顺利进入济南一家公立医院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还有刘杨,几年前就读于滨医,因脊柱侧弯病情恶化,面临生命危险,学校四处联系校友,为他定制手术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使他转危为安。毕业后,刘杨投身助残事业,帮助3000多个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居家康复、467名残疾人提升职业技能,还扶助300个残疾儿童接受了全年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他现在已成为烟台市肢残协会副主席。“我们希望尽最大努力,让残疾大学生像健全大学生一样平等追梦,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更有色彩。”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孙祥军说。这不仅是一个大学的愿望,还是一个时代的追求。
残疾人大学生展示绘画作品。图源:滨州医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再到“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从开展普通高校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到实施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行动,再到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国家大力推进高等特殊教育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越来越多残疾学生接受到高质量高等教育,在各行各业展示出残疾人的崭新面貌和生命能量。2024年我国还新建了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专门为残疾人和中国4400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高等教育的进步,更是残疾人事业和人权事业的飞跃。”程凯说。
3迈向“不惑”,绽放高等特殊教育自信
程凯调研滨医期间,滨医历任院长和杰出校友代表,从全国四面八方回到曾经工作、学习的地方,与中国残联一道共话滨医的发展方向。这是进入建设教育强国新起点的建言,也是高等特殊教育“滨医模式”成形后的献策,对迈向“不惑之年”的滨医特殊教育意义非凡,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特殊教育亦有重要启发价值。
听障生奔跑在校园。图源:滨州医学院
坚持残健融合模式,大力激发残疾人潜质。
程凯说,让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把教育过程和残疾学生康复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促进残疾学生肢体、心理、社会能力综合康复,这是滨医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近40年形成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行之有效、适合残疾学子的人才培养方法,应继续坚持,充分挖掘好、发展好残疾大学生的潜能。他还说,经过前些年的“补短板”,残疾人事业已进入要实效、扬优势的新阶段。应通过教育的努力,让残疾群体展现“扎堆的自信”,在展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更大价值,作出更大贡献。“残疾人的自信,需要健康的维护、康复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但根本在于教育发挥作用。”程凯说。
立足建设教育强国新坐标,定位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前路。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说,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滨医近40年形成的学科储备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特殊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要进一步深化经验总结,突出服务、贡献和创新,以服务赢得机遇、以贡献拓展资源、以创新开辟空间。
进一步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绽放高等特殊教育自信。
刘志敏认为,应将滨医近40年沉淀的生命关怀、国家担当、创新文化注入未来规划,在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下,围绕大康复、大教育,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让滨医成为中国残疾事业的重要人才、科技、智库支撑,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产品标准、发展模式、育人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贡献更多智慧,发挥更大作用。
努力拓宽研究生录取通道,满足残疾人大学生深造愿望。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广大学生展现出强烈的读研愿望。囿于一些高校不具备接收残疾学生的条件,全国每年对研究生层次的视障、听障生招生量不足50人,录取率不到5%,远低于全国硕士研究生24%的录取率。未来应大力改善普通高校承接残疾学生条件,拓宽视障、听障生深造通道,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有更多读研机会,绽放更亮的生命光彩。
责任编辑:徐峰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