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1日,距离朱国城被"双开"已过去两个月,这起震动粤东山城的腐败案件仍在持续发酵。这位曾主政梅江区五年的"老梅州",最终倒在自己曾力推的"百千万工程"阵地上,其腐化轨迹如同手术刀,剖开了基层"能吏腐败"的病灶。
2025年4月21日,距离朱国城被"双开"已过去两个月,这起震动粤东山城的腐败案件仍在持续发酵。这位曾主政梅江区五年的"老梅州",最终倒在自己曾力推的"百千万工程"阵地上,其腐化轨迹如同手术刀,剖开了基层"能吏腐败"的病灶。
1966年10月,朱国城出生在广东五华农村,这个梅州市下辖的客家县户籍人口约152万,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刚突破200亿元,是粤东欠发达山区。出身贫寒的他,1987年从嘉应教育学院毕业后,背着帆布包到兴华中学报到,白天带着学生朗诵《爱莲说》,晚上点着煤油灯批改作文。乡亲们记忆中的"朱老师",总穿着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袖口沾满粉笔灰。
翻开他的履历本,前半程堪称基层干部成长样本:1996年任市委办信息科长时,首创"基层信息直通车"制度;2005年执掌市广播电视大学期间,推动建成全省首个远程教育平台;2017年主政梅江区时,协调完成江南新城征拆,带动土地价值翻番。这些实打实的政绩,让他从乡村教师成长为副厅级官员。
转折出现在2012年执掌市政府办公室后。这个距离权力中枢最近的岗位,成了他权钱交易的"中转站":某市政工程招标前夕,他深夜约谈企业老板"交底";干部选拔公示期间暗示下属"表示诚意";就连办公用品采购,也要指定特定品牌。昔日的"笔杆子",变成出入私人会所、收藏名家字画的"雅贪"。
在分管"百千万工程"期间,其腐败手段更具迷惑性。某乡村振兴项目中,要求投资方"自愿"赞助干部培训中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里,授意亲属成立劳务公司分包工程。
该案暴露出三大监管漏洞:乡村振兴领域资金监管存在"重拨付轻效益"倾向,个别干部能把"救命钱"变成"唐僧肉";"能人效应"形成保护色,重大决策常以"特事特办"规避流程;政协系统的民主监督存在形式化倾向。目前,其违纪所得包括多处房产、名家字画等已被查封,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当年被他虚报政绩的乡镇干部正在配合调查。
朱国城案给乡村振兴敲响警钟:项目监管要建立"规划-招标-验收"全链条追溯机制;对主政重点工程超过三年的干部实行强制轮岗,防止形成"独立王国";将智能监管系统嵌入资金拨付流程,让"数据铁笼"锁住权力任性。反腐败没有休止符,只有把制度篱笆扎紧每笔帮扶资金,才能守住客家山区的振兴希望。
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速删!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