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辞去公立学校编制25年,至今我仍会梦见教室后排举起的小手。那些清澈的眼神曾让我坚信,教育该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但当我以教育博主身份再次审视这个行业,却看到太多孩子被卷入畸形的教育漩涡——今天必须撕开这层遮羞布,让家长看清真相。
从一线教师到教育博主,我为何要揭开教育界的真实伤疤?
辞去公立学校编制25年,至今我仍会梦见教室后排举起的小手。那些清澈的眼神曾让我坚信,教育该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但当我以教育博主身份再次审视这个行业,却看到太多孩子被卷入畸形的教育漩涡——今天必须撕开这层遮羞布,让家长看清真相。
如今的教辅市场早已是片"红海",但这片红海里漂浮的多是"知识垃圾"。
我曾在2002年任教时,当堂撕毁27本《XX名校密卷》——初二数学题里竟塞进高中函数,解析页只有"略"字敷衍。更荒诞的是教辅抄袭成风:同一道"鸡兔同笼"题,三本不同教辅给出三种矛盾解法。家长花2000元买的"xx笔记",不过是县城作坊东拼西凑的产物。
数据触目惊心:某机构跟踪发现,78%的厌学源于过早接触超纲内容。我带过的学生小雨,六年级能解二元一次方程,却连三角形内角和都记不清。当她初三对着基础题发呆时,我知道:根基歪了,大楼早晚要塌。
图片来自于ai生成
转型博主后,家长的哭诉从未停过:"花2万补课,孩子却更厌学了!"
前同事张老师揭露行业内幕:某机构新师培训首课是"如何制造恐慌"——试听课上必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把成长共性包装成"不补就废"的危机。
所谓"清北名师班",不过是大学生用AI伪造录取通知、照本宣科。家长王女士花4万给女儿报班,却被孩子戳穿"老师连导数都讲错"。
保分班更是套路深似海:某机构"保90分"合同暗藏"缺课不退款"条款,家长李先生为不损失学费,竟让骨折孩子打着石膏上课,孩子疼到厌学。
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两种极端声音:某"专家"喊"写作业慢就该打",转眼另一博主说"打骂会毁一生"。家长王女士苦笑:"跟着A老师学严管,被B老师批专制,现在和孩子说话都得先查攻略。"
更荒唐的是"速成神话":某博主宣称"30天背完初中单词",家长李大哥花6000元买课,逼孩子每天背200词,最终孩子出现幻听,哭着说"单词在脑子里打架"。
这些博主不是在分享教育,而是在收割焦虑——家长越迷茫,他们的课就越好卖。
以离职教师视角看校园,现"不敢管"已成常态。前同事无奈道:"连提醒学生走神都怕被投诉,现在批改作业只敢写'不错'。”字迹潦草不敢批,就怕刺激到学生出事惹麻烦。
我曾目睹学生课堂玩手游,老师视若无睹——不是不想管,而是怕担责。近日更有新闻:教师批评学生衣着不整,竟遭家长辱骂殴打。当"管学生"成了高危职业,教育者只能选择躺平,最终买单的却是孩子——他们失去了被严格要求的机会,也失去了在试错中成长的可能。
离开体制25年,我为何现还在"多管闲事"?
因为见过太多"伤仲永"悲剧:
靠刷题进重点高中的女孩,高二重度抑郁退学,妈妈哭着说:"早知道就不让她三年级学物理";
花50万补课的男孩,高考后烧光教辅书怒吼:"你们满意了吗";
被"学区房"绑架的家庭,卖老家房凑首付,孩子却因压力患抑郁症;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开诊10个月,看病学生近万人,一号难求。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为教育者,必须说三个事实:
1. 学习没有捷径:真学霸靠的是预习、复盘的科学习惯,而非盲目刷题;
2. 成长需要延迟满足:三年级解初中题的孩子,高中往往后劲不足,拔苗助长必留隐患;
3. 道路不止一条:我接触的职校生中,有人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人在电竞行业年薪百万——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老师,我宁愿被同行骂"断人财路",也要说出这些真相: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在他该扎根的年纪,逼他去开花。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唯一路径只有一条: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补习惯、补方法比补知识重要100倍。
最后敲碎一句真话:
当机构夸下"30天提50分"的海口,当博主宣称"我的方法绝对行",当教辅印着"名校指定",请多问一句:他们敢用自己孩子验证吗?
教育不是军备竞赛,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放下"速效提分"的幻想,蹲下来问问孩子:"今天学习时,你感到快乐吗?"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互动话题:
你在孩子教育中遇到过哪些"坑"?是被夸大宣传的辅导班套路,还是被互相矛盾的教育理论绕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我们一起聊聊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
如果认同本文观点,请点赞收藏,并转发给更多的家长看到,希望能提供一点帮助。谢谢!
图片来自于网络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