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省的璪都镇,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2017年,璪都镇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站,严禁村民上山砍伐树木,以维护山区生态平衡,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
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植物多样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植物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黄花虾脊兰便是其中之一。
大黄花虾脊兰,属兰科虾脊兰属的多年生半常绿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至60厘米之间,根状茎粗壮,有多根肉质根。
它的花期一般在4至6月,会绽放出鲜艳的黄色花朵,花形优美,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400米至1500米的山地林下,在安徽、江西等省份较为常见。
江西省的璪都镇,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2017年,璪都镇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站,严禁村民上山砍伐树木,以维护山区生态平衡,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
在保护管理站成立后,农民包训祥被聘为护林员。他尽职尽责,每日在山中巡逻,逐渐熟悉了山中的一草一木。
巡逻过程中,他还结识了许多前来考察的专家,并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在巡逻时不仅守护山林,还用心识别各种植物,遇到不认识的便用手机拍照记录,向专家请教。2021年的一天,包训祥像往常一样上山巡护。在山林深处,他偶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花朵。
这花朵外形独特,似乎是一种兰花,叶片宽大,花朵呈金黄色。包训祥从未见过这种植物,无法辨认其名称。
他小心地用手机拍下照片,打算回去请教专家。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后,引起了植物专家杨柏云的关注。
杨柏云从事兰科植物研究近三十年,经验丰富。他看到照片后,心中有了一些猜测,为进一步确认,他亲自前往发现这株“怪花”的地点。
经过仔细的现场鉴定,最终确认这株植物名为大黄花虾脊兰。大黄花虾脊兰是我国的“极小保护种群”,野生种群数量极为稀少,被誉为植物界的“金丝猴”,目前全国野生个体不足300株。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江西省除井冈山外的第二个野生种群,到目前为止,大黄花虾脊兰的野生开花种群仅在江西和安徽两地被发现。
2015年,江西省首次记录到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杨柏云将这一珍贵标本带回实验室,期望揭开其繁殖的奥秘,但第一次尝试的结果并不理想,播种的万粒种子中,成功萌发的寥寥无几。
如何繁育这种植物,成了杨柏云接下来四年间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难题。在自然条件下,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面临诸多困难。它们的花期虽长达两到三个月,但很难吸引到为其授粉的昆虫。
木蜂是其授粉的关键,然而大黄花虾脊兰不能为木蜂提供所需的花蜜和花粉,而木蜂所需的复杂开花群落,大黄花虾脊兰的极小种群也难以满足。
因此,大黄花虾脊兰的自然结实率极低,这也是其野生种群数量愈发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四年里,杨柏云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上千次实验,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终于,他们找到了正确的繁育方法,实现了规模化育苗的目标。
但这只是拯救大黄花虾脊兰的第一步,要让这种植物真正具备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必须让这些幼苗顺利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繁衍。
2019年,杨柏云教授及其团队将超过两万株幼苗分别移植到江西、湖南和安徽等地。他们精心选择了移植地点,确保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与大黄花虾脊兰的原生环境相似。
在移植过程中,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栽种到土壤中,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此后,科研人员密切监测这些回归野外的幼苗,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
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杨柏云常常在野外奔波,风餐露宿。
他的努力不仅让大黄花虾脊兰的保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也让他逐渐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一些农户对兰花种植表现出浓厚兴趣,渴望向杨柏云学习相关技术。杨柏云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
通过种植兰花,农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实现了兰花的经济价值。这种方式为兰花的保护提供了新途径,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植物保护工作中来。
2024年4月11日,央广网报道,大黄花虾脊兰在其回归地已连续多年开花,保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但保护工作仍不能放松,大黄花虾脊兰只是众多濒危物种中的一员,保护其他濒危生物同样至关重要
大黄花虾脊兰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适合园艺栽培,而且作为一种对生境要求较高的植物,它的存在能够指示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此外,作为极小种群植物,其遗传资源在科研上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研究植物的进化与适应机制。极小种群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灭绝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的消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大黄花虾脊兰等极小种群植物,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必要举措,也是保护珍贵遗传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植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柏云作为植物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大黄花虾脊兰的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规模化育苗并进行回归保育后,他积极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
他深入农村,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耐心讲解大黄花虾脊兰的种植要点,从土壤选择到浇水频率,从光照需求到温度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详细阐述。农民们认真听讲,不时提问,杨柏云都一一解答。
通过他的传授,许多农民掌握了种植技术,为大黄花虾脊兰的保护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杨柏云和众多科研人员、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大黄花虾脊兰的保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经过多年的精心呵护和监测,大黄花虾脊兰在回归地的生长状况良好,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曾经面临濒危困境的大黄花虾脊兰,如今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一成果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保护珍稀植物的希望,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来源:钢铁意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