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热播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塑造成一个荒淫无度、卖官鬻爵、不学无术的昏君形象。尤其是那场围绕《百官行述》的宫廷争斗,更是将他描绘成一个不惜与父皇对抗也要窥探朝堂秘密的野心家。
文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部分内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读者理性阅读
参考资料:《康熙朝起居注》、《清史稿》、《雍正朝实录》
在热播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塑造成一个荒淫无度、卖官鬻爵、不学无术的昏君形象。尤其是那场围绕《百官行述》的宫廷争斗,更是将他描绘成一个不惜与父皇对抗也要窥探朝堂秘密的野心家。
可历史上的胤礽真的是这样吗?为何他会在两次被废之后,依然能够复位?康熙与胤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比电视剧更加惊心动魄的真相!
【一】一对感情深厚的父子
很多人不知道,胤礽是康熙唯一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子。赫舍里氏出身于清朝重臣索尼家族,11岁便被册封为康熙的第一位皇后。
年少结发的康熙与赫舍里,感情极为深厚。赫舍里不仅遵守宫廷礼仪,还关心政务,经常陪伴康熙,倾听他的心事。在康熙初期执政时,她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八年(1670年)冬,康熙与赫舍里皇后喜得长子承祜。
不料,小承祜仅活了两岁多就夭折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夏,赫舍里又为康熙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胤礽。
可是,命运弄人,皇后在生产后约一个时辰就因难产或产后出血不幸去世,年仅二十二岁。
这一打击让康熙悲痛不已。他把对赫舍里的思念全部转移到了胤礽身上,不仅亲自教导,还在胤礽周岁时就册封他为皇太子。
康熙对胤礽的感情,绝不仅是君臣之谊,更多的是寻常父子间的亲情。
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四岁的胤礽染上了致命的天花。
那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关键时刻,康熙却下令所有政务由内阁处理,自己亲自守在儿子床边,日夜照料。
胤礽挺过危机后,康熙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地,向全国宣布这一喜讯。
更有趣的是,在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期间,他给胤礽写的信充满了父子间的自然与温情。有一次他写道:“朕之心事了结,业已报仇。儿皇太子,未知尔如何腾欢?”意思是说他已经报仇成功了,不知道儿子有多开心。
还有一次,康熙连续给胤礽写了好几封信,可胤礽一封都没回。
康熙竟然像个撒娇的父亲一样写道:“朕因遥远恐皇太子惦念,故将朕等于此处妥善而行之情由,反复缮写遣之,为何与朕无一复信,缮写如此多之书信亦有毫不辛劳之理乎?
嗣后朕不再多写矣。”
简单来说就是:我怕你想我才给你写那么多信,你一封不回,以后我不写了!这哪里像皇帝的口吻,分明是处于热恋中的情侣间的小情绪嘛!
【二】才华横溢的太子
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康熙亲自教养胤礽,还为他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李光地、张英等人。在这样的培养下,胤礽从小就文武兼备,骑射精通。
小小年纪的胤礽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五岁就能捕到猎物,十二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康熙甚至让他代替自己参加祭天活动,胤礽也能出色完成。
更令康熙满意的是,每次他亲征离京,留下胤礽监国时,胤礽都表现得很出色。康熙赞许他“稳坐理政”,既有治国才能,又是一个恭顺孝顺的儿子。
按理说,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受到父皇宠爱的太子,只要安稳等到康熙驾崩,自然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可为何后来他会两次被废黜太子之位呢?
【三】第一次废黜——人性的考验
1708年五月,康熙带着几位皇子出巡边疆。途中,十八皇子胤祄突然发病,情况危急。
对老来得子的康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命令御医全力救治,亲自探望,不时询问病情。
可胤礽对此却毫不关心。他对兄弟的冷漠态度让康熙十分失望和愤怒。这一幕也让康熙回想起了1690年的一件事:
那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率十万大军北上抵御敌军。途中,他染上了疟疾,身体虚弱。康熙派人传令,让胤礽和三子胤祉赶来侍疾。
当胤礽看到父皇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时,他竟没有流露出任何悲伤或担忧。康熙见此,心中大失所望,感觉这个儿子对自己根本没有真情实感。
想到这里,康熙对胤礽严厉责备起来。可胤礽不但不认错,反而愤然顶嘴。就这样,康熙第一次废黜了太子。
【四】第二次废黜——皇权的较量
太子之位空虚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朝中掀起了一场“九子夺嫡”的惨烈争斗。
康熙见状心灰意冷,为避免朝局动荡,决定再给胤礽一次机会,于是复立了他。
可经历了一次被废的胤礽,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他,开始担心自己熬不到康熙驾崩就会失去太子之位。
这时的胤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他的亲信托合齐担任九门提督,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守卫和管理,可调动三万多士兵。胤礽奶娘的儿子凌普奉命驻扎在热河,掌管那里的军政事务。
热河是康熙的避暑之地,也是清朝的重要边防区域。有了这些人和兵力,胤礽开始策划兵变,想早日坐上皇位。
聪明如康熙,自然察觉到了儿子的计划。此时,父子俩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1712年9月30日,康熙宣布再次废黜太子。11月16日,他派遣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正式完成了废黜仪式。
【五】电视剧与历史的差距
纵观胤礽两次被废,我们会发现,现实比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描述的更加复杂和惊心动魄。
电视剧中,胤礽被塑造成一个荒淫无度、贪污腐败的昏庸太子。而《百官行述》事件则成了他被废的导火索。
可历史上的真相却是:胤礽并非无能之辈。他文武双全,曾多次成功监国。他被废的原因,更多在于人性中的冷漠以及对皇权的觊觎。
从康熙的角度看,他期望儿子真心实意地关心自己和其他兄弟。当看到胤礽缺乏这种情感时,他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
从胤礽的角度看,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眼看自己日渐年长,父亲却长寿无比,加上朝中各方势力的蠢蠢欲动,他的焦虑也可以理解。
这不仅是父子间的矛盾,更是封建社会中储位和皇权之间的永恒冲突。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至高无上,任何人都不得挑战,哪怕是太子也不例外。
【六】历史的感悟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
在家庭层面上,这是一对感情深厚却又互相猜忌的父子;在政治层面上,这是一场皇权与储位之间的较量。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胤礽的描绘固然精彩,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加复杂。胤礽并非一个单纯的昏君形象,他有才能,有野心,也有弱点。
而康熙对胤礽的态度,从亲密无间到失望透顶,也折射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和无法调和的矛盾。胤礽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人物身上总有我们看不到的多面性,电视剧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真相,永远比戏剧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惊心动魄。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