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祝贺其获奖有之,非议也随之而来,“董宇辉居然获得了文学奖”“主播为什么能获文学奖”“他不是经常念错字、讲错历史事实吗”等等。
4月19日上午,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在四川泸州古蔺县举行颁奖典礼,此次颁奖首次增设了“传播贡献奖”,网络带货主播董宇辉获得该奖项。
这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祝贺其获奖有之,非议也随之而来,“董宇辉居然获得了文学奖”“主播为什么能获文学奖”“他不是经常念错字、讲错历史事实吗”等等。
董宇辉获得的是“传播贡献奖”,不是什么作品,而是推广文学,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恰如其分的。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学》首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在4个小时内获得上亿次点赞,达成近百万册订阅量。12月20日,《人民文学》再一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2小时吸引700万观众,最高在线人数达27.8万。
这些都足以证明他的传播贡献。过去几年间,图书带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想象的是,很多严肃的文学作品,正是在直播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授予“传播贡献奖”,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仔细想想倒也有趣,这次颁奖,也许很多人讲不出具体的获奖作品,倒对董宇辉获奖这个新闻却兴趣十足,这或许本身也在说明他的“传播能力”——他虽然没有文学作品,却是制造文学话题的那个人。
董宇辉获奖,与其说是对他本人有什么意见,倒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审视文学的二元思维:文学是纯粹的,商业、流量则是一种“杂质”。人们期待中(想象中)的文学,近乎一种“真空存在”,保持对一切的拒绝,何况是“网络主播”,一个在舆论场上常与“翻车”挂钩的字眼。
但二元对立并不太符合真实。董宇辉需要文学,他的出圈就是因为他的文化表达,为主播行业别开生面;文学显然也需要商业,如今有多少文学书籍期待着能够进入知名主播的直播间,有多少出版社自己也开启了电商直播。
人们想象中的典雅、高冷,与俚俗、迎合,并不是那么灿然分明的。真空环境或许理想,但又很难生存。
有调查数据显示,如今我国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35.69分钟,而人均每天刷短视频达到156分钟。无法否认,今天人的信息摄入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哪怕人们依旧公开承认文学崇高、手机屏幕格调不高,但数字不会说谎。
在这个大背景下,从生存的角度看,人们倒也不妨更心平气和地看待文学的破圈以及文学和其他行业的跨界。这种平视文学的视角,或许也是更适合文学的土壤。
文学不只是大部头、厚重难啃,它也可以是平凡无奇之物,和手机屏幕里视频、直播没什么区别,它是一种生活调剂,它不需要动辄被人们膜拜,更不需要被保持距离。如果人们习惯了仰望文学,那么文学也就会有束之高阁的风险。
当然,这次围绕董宇辉获奖的舆论波折,多少也说明文学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仍被认为是一种最顶尖的智力活动,具有某种“神性”。文学如何保持这种内核,又能调整姿态、在流量冲刷的文化地貌中活下去,也确实需要所有文学中人认真思索了。(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