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阳曹操高陵和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留下了他考古发掘的印迹;在科技考古领域,他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解答传统考古遇到的难题;在网络平台,他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考古小队长……他就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在安阳曹操高陵和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留下了他考古发掘的印迹;在科技考古领域,他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解答传统考古遇到的难题;在网络平台,他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考古小队长……他就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
从曹操墓争议中的“发声者”,到蒙古国草原上匈奴考古的“破冰者”,从实验室里的“历史侦探”到青少年心中的“科普达人”,在古老与现代的交汇处,这位“六边形战士”用他的专业与热忱跨界挑战,让深埋地下的文明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在很多人眼里我这是不务正业,但我觉得只有多尝试,才能有更多体会。”4月19日,周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让河南考古走向国际
20世纪90年代,周立刚参加高考时考古专业在许多人眼中还是一门“冷门绝学”,他阴差阳错被武汉大学考古系录取。这一转折,悄然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古代文明探索的道路。
2009年硕士毕业后,周立刚进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在这里,他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也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机遇。他告诉记者,中原地区在5000年文明史上一直是核心地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只有研究好“主根主脉”,才能进一步搞清楚文明的发展脉络。
除了在国内参与各类考古发掘,周立刚的考古之路还延伸至国外。在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发掘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他作为中方队长,带领团队前往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展开了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
这是河南考古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组队走出国门,对外国的考古遗址进行发掘。在三个夏天的艰苦工作中,周立刚和他的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发掘任务,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并发表了中文、英文、蒙文的学术成果。
他们的努力,让这一项目成功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参与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因此我们要摸清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就必须走出国门,实地去看看。”周立刚表示,中国的考古要走向世界,不仅要让中国的考古学者到国外做发掘,更要能够和外国同行进行对话和交流。
用科技解码千年食谱
周立刚对考古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田野发掘上,更体现在他对科技考古的探索和创新上。
初到河南时,出生于湖北的他对这里的饮食很不适应,这让他感到疑惑:“相邻的两个省份饮食差别为何这么大”?
史前时期,中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是粟和黍,是两种小米。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小麦究竟于何时取代粟黍成为中原先民的主食,从而逐渐形成中国“南稻北麦”的局面。这时周立刚想到,可以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尝试解决。
2016年,通过系统采集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东周和汉代人骨样品开展稳定同位素古食谱分析,周立刚发现,中原地区先民在东周时期骨胶原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负现象,可见小米在先民食谱中的影响在东周时期已经开始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小麦的影响开始上升。
周立刚撰写的专著《举箸观史:东周至汉中原先民食谱研究》中明确提到,通过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发现,较早转向小麦并开始大量食用小麦的是东周时期郑韩故城内的底层民众。
2021年,《举箸观史:东周至汉中原先民食谱研究》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评选出的2020年度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
“长期以来,科技考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缺乏文字史料记载的史前时期。从东周到汉代先民的食谱研究来看,科技考古的手段在历史时期考古领域也是可以应用的。”周立刚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曾评价,该书是近年来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一部成功专著,对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研究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为考古成果的深入阐释提供了借鉴。
向大众传播考古声音
“考古不只是挖呀挖”“文物留在地下不好吗”“考古学家是如何炼成的”……近日,一本名叫《给孩子的趣味考古课》的新书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注意。
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周立刚,是写给孩子的一本考古科普书,不久前刚刚出版。
出书、讲座、写文章、开微博……沉浸于考古发掘、专业研究之时,周立刚跨界各类平台,让更多公众走近考古,其中,网红博主@考古小队长的名声最响。
2010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这一重大发现却引发了空前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谣言和质疑,河南考古界急需一个发声的渠道来回应公众的关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立刚意识到,考古学者不能被动地应对网络舆论,而应该主动出击,用互联网的方式传递考古的真实声音。
于是,“考古小队长”应运而生。自2010年注册微博以来,他几乎每天保证至少3条的更新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为公众答疑解惑,笔耕不辍为网友分享考古心得和生活趣事,成了考古圈中的知名“网红”。
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于考古事业。郑州女孩袁欣玥就是其中之一。
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周立刚的讲座,从而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周立刚的鼓励和帮助下,她不仅参与了多个考古发掘项目,还前往墨西哥进行生物考古研究。如今,她已经成了一名优秀的青年考古学者,并与周立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周老师就像一个NPC,每当我职业生涯有重大转变时,他就会出现。”袁欣玥感慨地说。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热爱考古,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周立刚说。“六边形战士”周立刚还将继续奋战在考古路上。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