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买书•读书•藏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0:52 2

摘要:书是无言的老师和生活的伴侣。买书是一种智力投资,读书是一种素养积累,藏书更是一种经验追忆。喜欢学习的人,喜欢买书,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自己始终以为,人生之初,性本浮躁,落草而长,渐入世俗,于尘土飞扬、竞争殊死、信息爆炸的人流世故中,很难驻足休憩或风调雨顺。每

书是无言的老师和生活的伴侣。买书是一种智力投资,读书是一种素养积累,藏书更是一种经验追忆。喜欢学习的人,喜欢买书,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自己始终以为,人生之初,性本浮躁,落草而长,渐入世俗,于尘土飞扬、竞争殊死、信息爆炸的人流世故中,很难驻足休憩或风调雨顺。每此静处一隅,凝思独想,书可助己一臂之力,挽我走出生活狭圈、摆脱精神困境、突破杂念障碍,大可不必庐结荒山、独钓寒江、苦行佛门。书具有最广大的包容、最广泛的交流、最深刻的思考、最复杂的感情。“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石压草不死、寒侵梅亦开,读书渐久、经验愈丰,从别人的文字里知道了沙漠驼影、雪山马鸣、深宫秘事、上流情趣,从别人的书行间学到了风采才华、聪明睿智、胸襟操守、冰雪人格……余秋雨先生讲得很好,“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需要耗费多少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对应。书房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双向占有:让你占领世间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让这些精神成果占领你。”记得《论文集》曾自序到:“吾性嗜静,妄恋世俗。唯置明窗净几,临浩月灿星,挥舞文墨;或借杯酒淡茶,邀亲朋故友,谈笑风生。孤舟游子意,任风漂泊;寸草独我心,自力弘大。”

书之对我缘份久远,承载着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苦旅和情结,幼儿时的图画梦幻、成年后的缤纷憧憬。少时待书,惜之如命,每逢学校下发新书,总是先包书皮,生怕损丢了其灵气;学期结束后,再把它们整齐有序地封存保管起来;偶而借得的《今古奇观》《留青别集》等,复读数遍仍不觉淋漓痛快。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报到时,除去简单的衣物之外,痴迷执著的就是书。医学院的教材科目较多,五年攒积下来,整满的一大木箱。住在单位约10平方米的独身宿舍里,没有书柜或书架,只一张写字桌。书大多分类别摞摆放在桌上。下班回到陋舍,却也可以放松咀嚼“杯中沏茶、茶边伴书”的闲情雅趣,或者苦涩寻究白天办理案件时遭遇疑虑的冰释钥匙。那时经济拮据、收入低微,买书数量十分有限。读书的来源大多依靠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和向朋友借。书店去的多了,入眼好书爱不释手又买不起,只得站在柜台前抓紧机会阅读,有时不免从口袋中掏出纸笔摘录。天长日久,成了那里的熟客,售书员或许有些感动,特殊地开了绿灯——可以借书回家、需要时补办购买手续,以至于后来大家成为挚友。待至1996年迁住两室居所,猛然发现新书和杂志增加一倍都多。鉴于当时从事检察技术工作,新书大部分为医学类、少数为法律类和刑侦文学类。出自兴趣爱好和实用必要,2010年再换三室大屋,专设“明智养德”的书房,三件书柜、上下六层,结果还是爆满。后来,随着职务的调整、业务的变更,买书、读书、藏书的范围也愈加广泛,包括刑侦技术、法学理论、新闻写作、人事管理、哲学研究、文学艺术、预防犯罪、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书房书柜日显狭矮窄小,无奈定期择书处理,或赠送亲朋好友,或当作废纸卖掉,但心里总感到惋惜遗憾甚至有些颓唐不安。

买书之目的是为人所读、为人受用,而不是作为典籍装饰供人悦赏。周围生活中个别人买书仅为了彰显文化档次、体现文人品位,然而束书不读、游谈无根,实在没有必要、俗气未脱,既浪费钱财、又占用空间。买书作为知识储备,需要技巧,并非逢书就买、凡书必置。有些书可读但不必买,另有些书则不然。选购和选借书籍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其次看出版的时间、出版社、版次;第三浏览简介、摘要以及目录结构;最后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章节进行快速阅读,辨析作者的文字功底、学术作风、理论观点等。倘若以上几点都较满意,那么可以重点考虑,否则尽管放弃。

读书曰卧游,旨意在于求索方家大道、汇储雏凤清声,通古今、晓中外、连文理,多读不算荣誉、少读不算羞耻,但必须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强调“博”与“精”两个要素,概言之“博大精深”,广采博纳、去伪存真、审慎辨析、精学致用。经济的废墟重新构建比较容易,而心灵的荒原启蒙开发则困难的多。“读”书作为终极价值,实是一种消遣美味,又是一种智力体操。姑且抛开“黄金屋、颜如玉、千钟栗”的典故,也暂且避谈“雪夜闭门(读禁书)、红袖添香(夜读书)、冷摊负手(对残书)”的境遇,周末假日、闲时饭后,一杯清茶、一本薄书,疲乏尽解、烦恼皆消,再有题而咏、有感而发,不亦乐乎?人以文显,学以才彰。幸运慰籍的是,屈指数来,自己35年间除去拙作的宣传稿件外,发表理论研究、调查报告和各类散杂短文竟过百余篇,收录成《论文集》(1989年至1999年)与《杂文集》(2000年至2016年)厚厚的两册,《丛文集》(2017年至今)也已累近20万字——《重温故乡》感动了诸多寒暑易节、南北闯荡而又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五台老乡,《理发的故事》叙载了不同年代的城乡文化变迁及时尚潮流涌动,《父子情》延续了勤奋耐劳、慈爱友善的念旧心结和家风传承,《鸡》绘述了农家人与自然界的苦乐交加、生死轮回,《试论安乐死立法》开启了我国关于临终关怀、死亡尊严道德伦理与现行法律的交锋辩论,《适应新常态 汇聚正能量》探究了服务、促进、保障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四个维度”并“五进活动”,《茶殇》批判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生态雾霾或人际交往怪圈,《守望小康》再现了基层贫困群众的致富渴望与收获喜悦,《法治反腐 制度促廉 品格自律》摸索了依规治党的哲学思路和框架设计,《聚焦“监督”首要职责 实现“四个监督”合拍合力合效》《做到“七个坚持”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彰显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智慧”……

读书讲求艺术,宜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步曲”:第一步快阅即眼到,初步明了书的宏观概况,粗略辨别其精华与糟粕,这是必备的基本功底;第二步精读即心到,联系自己掌握的知识对重点和精彩之处进行消化吸纳;第三步摘录、勾划、批注,即手到。自己购买的书可用不同颜色、不同性质的笔进行画线。借阅的书刊则不得胡涂乱划,对文章的核心观点、新颖理论摘录于笔记本上,注意一定要标明书刊篇目的具体出处,以便日后需要时进一步查找。有些辅助理解的短小词句或段落在自己藏书的页眉或页脚处批注即可,还书前不要忘记检查有无摘录遗漏和批注错误。

读书还讲求“三效”,亦效能、效率、效果,既要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兴趣、水平,以达到补拙、益智、生巧之目的;又要反对“头悬梁、锥刺骨”的疲惫形态,读书时务必保持神清、眼明、心静的高效境界;还要将自己新习得的知识吃透弄通,做到新旧理论体系间相互交融、彼此贯通,以穷理而后笃行,正所谓“读能致知,思可悟道”“道不远人,在学与用”。依己管见,不妨先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选书去读,而后在读的过程中再发现新的问题、启迪新的灵感。如在研究《外伤与颈椎病》《刑事技术证据之价值评价及其价值取向》课题时,建筑力学、法医技术、刑事侦察的知识予我的启示和成效颇为丰厚。亦尽管现代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跨学科之间横向的衔接整合尤其显得独特和重要,包括古今的、中外的、文理的所有成果均可借鉴,典故与新潮、洋论与国学、豪放与严谨,“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控制论》举一反三的广泛应用就是典型且成功的范例。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读罢《重新生活》等名著,使我全心感受到巨人思想的伟大执著,也贴身感悟了官宦家庭的兴衰沉浮——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何尝不是量变时期波浪式前进、质变阶段螺旋式上升,自由、尊严、价值、品味才是人生真谛和至高境界。

“常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会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如果说买书是一种习惯雅好,读书是一种乐趣享受,那么藏书则是一种文化品位。人因求知瘦,家为买书贫。读书明理、藏书结缘,乐之所在、情之所系。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古先圣哲、遗言旧训,犹置于明朗之境、立于不败之地。花月联知己、诗书结静缘,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髓。华灯初上,步入书房,伫立柜前,留连忘返,虽不比天一阁、三味书屋,却也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丝浮嚣,多了一份平实、少了一丝高蹈,多了一份清冽、少了一丝燥急,山川如指掌、古今临对面、哲理现脑际,顿觉眼界宏阔、意象延伸、思路旷达,躯体不再孤独、精神不再固陋、心理不再偏执,逐渐地距世俗的尘嚣远了一些、离人生的深处近了一段。烟灭茶凉、夜半子过,激动时自语称奇、精妙处抚案叫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字字句句、点点滴滴——“茶韵清至上,官德廉为先(清廉对联)”“野树生白梅,归人披素衾(冬日傲雪)”“崇德修业则才生智长,秉鉴持衡可事明声威(自理铭言)”“为官者,需围绕象棋将帅之核心,筑牢楚河汉界之际谋局强势;从商者,宜立足围棋目数之多少,扎实金角银边之余施策收官(行规道德)”“日,晨升暮落,子午流注往返轮回,且不论春夏秋冬;月,望圆朔缺,阴阳盛衰交替更迭,又无妨东南西北(自然法则)”“发端于成立初始、传承于红色基因、熔铸于中华血脉、弘扬于革命斗争、践行于百年征程、见证于世界奇迹、辉煌于复兴梦想(伟大建党精神)”……

2018年夏日周末,首次会面“春蕾计划”帮扶的一名初中男孩,甚觉思绪激荡、意念澎湃,忆想旧时、面对现实,遂诚邀郭九麟老先生,借助其飘逸且灵动的书法,联手兴创“学习,重在勤奋、贵在领悟、得在方法、精在思想、道在解惑”作品,也算对这位寒门学子的求知鞭策和夙愿激励。至此,我想引用清代诗人袁牧的《苔》作为本文的结语倒觉适宜,“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不正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行迹情怀的潇洒与思想境界的追索吗?

(作者石文亮系山西省阳泉市委巡察组正县级巡察专员)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