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道理竟与现实荒诞大相径庭,我们还该信书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1:31 1

摘要:与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荒诞相比,书上的故事和道理通常会让人怀疑,拥有丰富的阅读视野也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

与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荒诞相比,书上的故事和道理通常会让人怀疑,拥有丰富的阅读视野也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

但我们还是坚持认为,书是我们发现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几个,能够跨越时空障碍为阅读和观看者展示更多世界的可能性的东西。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看理想联合光启书局、理想国、明室Lucida、上海译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将我们依然珍视的、能够与日常生活连通的阅读经验呈现给大家。

或许,书本所勾画的地平线永远无法彻底抵达,但是,跑起来,可能就是自由的起点。

⚖️

越追求平等,越不平等

平等,在今天是一个基本不被怀疑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正确”,但相信不少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平等,反而充满了压榨与欺凌。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人追求和建立平等时,手上拿着的却是那个用来巩固阶序和特权的工具。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谢晶说,借用奥黛丽·洛德(Audre Lorde)的话来说,这一悖论的实质在于我们企图“用主人的工具掀翻主人的房子”,到头来很可能又是在为主人的房子添砖加瓦。

《寄生虫》

要走出这个悖论,我们需要看到“主人的工具”它是怎么被造出来的,内部又如何运作?跳出如来佛掌的第一步,是看到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谢晶在看理想主讲的《不平等:权力、身份与社会分配》,以及她在节目里推荐的《对女性的恐惧 : 女巫、猎巫和妇女》《超越身体边界》,尝试讨论的正是这个难题。

“早一点读到它,可以少走很多企图‘用主人的工具掀翻主人的房子’的弯路。”

——谢晶

“活着”的不同可能

过去几年,颠簸或许是许多人生活的普遍感受。大家逐渐发现,当下的时代或许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转型与调整,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美好,可能会渐渐消退甚至熄灭。我们被迫重新思考生活的基本构成,甚至以相对不那么乐观的态度面对前路。

在能够提供参考和倚仗的事物里,阅读是普通人相对容易获得的,但面对现实中迎面撞来的大问题,书往往显得单薄。尤其当我们心里浮现出某一具体问题,并且挟问题的紧迫性、复杂性扑向某一个文本的时候,书常常会被击溃。

《死亡诗社》

因此,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在他的节目《倒霉人生生活指南》里提到:

“我尝试着把一些文本重新组合,让它们彼此间以一种更为稳固的力学结构相互依存。就好比构筑街垒或战壕,其强度不取决于单一构件的属性,重点在于彼此的团结和连接。我希望这份带有强烈主观性的阅读清单不只是点出某一本书的启示,更能够形成相互呼应附和的阵型,从而提升思考的韧性和宽度。”

每一本书、每一个优秀的思想家,即使ta们各自有各自的边界,也可以通过新的组合、连接,进入新的语境,回答新的问题。

将这些书里展现出来的属于人类的见识、勇气和操守汇聚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在人生的倒霉时日里,真的有人不曾颓唐、不曾荒废、更不曾自甘沦为强力的爪牙,人生也确实有各种不同的可能。

延伸阅读:

《漫长的余生》

《西西弗神话》

《鼠疫》

♀️♂️

性别难题在身边

近几年,性别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变得比过往更多了,多到有些人对此感到厌烦,觉得“不要什么事都和性别扯上关系”。

当我们在论性别时,是在讨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性别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涉及男女关系、恋爱嫁娶、夫妻矛盾,但实际上性别关系并不限于这些,而是承载着所有人类关系发展的议题,尤其是最有张力的那些,比如暴力、欲望、殖民、权力与权利等等。

换句话说,性别本身无处不在,它是人认识世界的关键维度之一,因为父权制度是当下社会的一层最基本的结构底色。

《初步举证》

性别研究者Alexwood在看理想主讲的节目《性别不麻烦》,希望讨论和传达的,正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性别,以及怎样用性别视角去认识世界。

它着眼于目前中国大陆的性别现象和舆论,由具体的话题切入,分析和讨论这些话题后面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秩序。

当我们带着更敏感的性别意识,更良好的学习储备,再面对生存层面的性别现实,痛苦感就更令人清醒,也更令人愤怒。

“我想呈现一个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时代切面,也会探寻一个值得期待的性别未来。但这将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工作。”——Alexwood

延伸阅读:

《性别攸关 : 男性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伤害女性健康》

《应得的权利: 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看不见的女性》

✍️

陈丹青,离题而谈

1989-1994年,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开讲“世界文学史”,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他称作“文学远征”。

2012年,当时听课的学生陈丹青整理了那五年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成《文学回忆录》。

1989-1994,陈丹青的5本笔记本

讲课结束那年,陈丹青41岁,《文学回忆录》出版时他59岁,而今天他在“离题而谈”系列节目里再聊起关于《文学回忆录》的回忆,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

图源纪录片《号外:木心和他的美术馆》

“离题而谈”系列节目,是陈丹青首次梳理有关《文学回忆录》的回忆,4季约200集,以听课心得与文学之爱为锚点,离题而谈交代他的艺术观、文学观与读书心得,是陪读,是对话,也是新回忆录。

“我曾经跟大家说过,第一,我并没有一个学问系统,可以 12345 来告诉大家,没有;第二,就是看来还是得傍着这本书,傍着木心说的这些,找点,然后来看看能不能发挥。

所以,目前大家能够听到的,我相信,或者我自己以为,比较有趣的是一些我跟木心意见不相同的点,比方说‘美’,还有‘艺术至上’,诸如此类。这些点不多,但是也不少。”

——陈丹青

是否要成为母亲?

要不要生育,或者是否要成为母亲,是很多女性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无论答案是或否,无法撤销的决定的过程都注定是艰难的。

一位女性面对下一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她与上一代的相处,或者说受上一代母女关系的影响很大。血脉不仅传递亲缘,还有浓缩在那段关系里的习惯和喜好,恐惧与创伤。

《伯德小姐》

从不同视角看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得到的切面和样貌截然不同,而文学或许是相对普遍的一个角度,但它的样本却可能千人千面,有时候甚至在挑战我们的道德。

作家蒋方舟在看理想主讲的节目《母亲与女儿》中,审视了包括张爱玲、门罗、费兰特、杜拉斯、伍尔夫在内的10位作家及相关作品,她发现她们所经历的,所写下的母女关系,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女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失败。通过文学,她们是在试图理解,而不是试图和解。

《情人》

“也许女人不会像自己的母亲,但是母亲的确在塑造着我们,包括那些我们小时候讨厌她的特质——那种没有边界感的关照、毫无意义的自我牺牲、对父权的妥协,也形成了一种相反的力量,让我们一直往反方向奔跑,只为了成为和母亲不同的女人。

可总有生命重叠的一刻,在某一个生命的节点,我们忽然理解了她,意识到女性的困境原来是共通的,我们和母亲之间的生命轨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蒋方舟

延伸阅读:

《小团圆》

《情人》

《亲爱的生活》

《你以为你是谁 》

《快乐影子之舞》

戴锦华谈波伏瓦

今天谈起波伏瓦,大家更多想起的是她作为女性主义的奠基人与思想家的那一面,但其实文学家和作家也是波伏瓦一生所坚持的重要身份。

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在消极的关系中挣扎,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面对时代感到无能为力……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波伏瓦其人其书,有着呼应个体现实困顿的旺盛生命力。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戴锦华在她的音频节目《戴锦华谈波伏瓦:当女性决定直面世界》中,集结了多年阅读心得,带听众重返波伏瓦的精神与创作世界。这是两位女性知识分子,一次以文本为桥梁的跨时空对话。

“她作为和他们比肩的思想者,不用再去重复巴黎高师的辉煌璀璨的同学名单。从波伏瓦、萨特到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都是开启或者改写了一个时代的伟大的思想者,而波伏瓦当之无愧地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而不是他们的陪伴或者伴随。

也正是以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他们中的一个’的方式,她极大地丰富或者弘扬了法国文学的女性书写的独有的传统。而这样的一个传统一直发展到今天,它成为法国的文学、电影、戏剧当中的一个传统性的力量。”

——戴锦华

延伸阅读:

《第二性》

《女宾》

我相信,自己独一无二

你会如何形容你自己?你会不会好奇,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你?此时此刻的你又会在哪些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去往新的自己?这三个问题,很巧,就对应着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从人类走过漫长道路终于进化出自我意识之后,这些问题就在无数个暗夜里被苦苦追问,人们终其一生想要寻求它们的答案。

《楚门的世界》

在现代心理科学,特别是人格心理学诞生之后,我们或许获得了一个视角,得以从认识自己以及形塑自己的那些力量开始,慢慢寻找并迫近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在看理想主讲的音频节目《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围绕人格的形成、动力、特质与种种表现,帮你认识自己的独特,捕捉过往人生里那些被忽略的幽微。

“虽然,可能很多人开始认识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实践,将其视为某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但事实上,作为理论与研究的心理学同样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成为我们思考和认识自己以及世界的一个选项。”

——王芳

延伸阅读:

《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 40 讲》

《敏感与自我》

《嫉妒与社会》

《自恋与服从》

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

你也许在生活中遭遇过不止一次困惑甚至精神危机,比如为什么我必须接受这个社会的种种规则,却没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比如为什我生而为人,却活得像个工具?

这种感受,几乎每一个经历和享受现代化的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他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与面对这类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我们认识当下这个现代世界的必经之路。

《大都会》

“现代性”成就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面貌,却让人类自身也成为高效运作的一部分。韦伯就像医生,能够带我们一步步看清——这张困住无数人的现代之网如何织就,人类社会又将何去何从。

“韦伯细密的思考其实是有条不紊的,而且最终都扣回到现代社会上。所以韦伯的理论、韦伯的观念没有过时,能够一直产生和我们当下身边切身的现象相对照应的作用。

运用你的日常观察,以及你每一天生活中现在环境当中的经验,你就可以来了解韦伯的系统。另外,借由韦伯的系统,你也可以对于当前现实的社会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杨照

延伸阅读:

《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 60 讲》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 : 杨照讲马克斯 ·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与政治》

冷战的故事

近段时间,关税是一个国际政治领域的热门词汇,特朗普对它的操控,牵动着大半个地球人的心。关税的加和减,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两个法律,分别是1962年的“扩大贸易法”和1974年的“贸易法”。

它们代表美国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以基于他认为的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行为,针对特定国家实施报复性关税。这两部法律诞生的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统称——冷战时代。

国际政治学者、冷战“同龄人”王缉思,在他主讲的音频节目《冷战的故事》里分析了冷战爆发与终结的原因,讲述了国家、阵营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当时涌现的文化思潮。

《俄罗斯方块》

当下,冷战的阴影与遗产仍在深刻影响着许多当年它笼罩过的地方。而现今世界的许多变化,都能在冷战中找到脉络。可以说,理解冷战,才能理解当今世界。

“今天,大到国家之间的纵横捭阖、全球治理体系、国际金融系统、贸易规则、科技与教育、意识形态与文化潮流,小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语言表达、文艺作品,都可以从冷战时代找到根源。”

——王缉思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