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数字化升级!智慧校园+教师赋能,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缩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11:37 2

摘要: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抓手。作为中部教育大省,山西近期密集出台教育数字化新动作:通过搭建省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校园示范校、启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等组合拳,正为三晋大地的教育变革按下“加速键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抓手。作为中部教育大省,山西近期密集出台教育数字化新动作:通过搭建省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校园示范校、启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等组合拳,正为三晋大地的教育变革按下“加速键”。

一、全省教育“数字桥梁”贯通,优质资源直抵乡村课堂

走进山西吕梁某乡村小学的课堂,五年级学生们正通过教室里的智慧大屏,与太原市重点小学的学生同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在屏幕上实时标注解题步骤,两地学生同步互动答题——这一幕得益于山西正在建设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山西频道”。

作为全省教育数字化的“神经中枢”,该平台整合了课程资源库、教学工具、管理系统等核心功能,不仅为全省教师提供备授课一体化平台,更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大场景,将省城优质课程以直播、录播形式输送到2321所乡村学校。数据显示,平台试运行期间,累计推送优质课程资源超5万课时,覆盖全省80%的农村教学点。

在硬件基建方面,山西计划三年内打造5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和20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示范校将标配AI教学终端、校园物联网系统、智能安防平台等,实现教学场景数字化、管理流程智能化。位于晋中的某示范校已率先试点“AI学情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作业、测试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数学学科平均分提升12%的实践成果,正成为全省推广的“智慧样本”。

二、万名教师“触网”升级,人工智能重塑教学模式

在大同市的教师研修基地,50岁的语文教师张老师正跟着屏幕学习如何用AI工具制作互动课件。“以前做课件要花几小时找素材,现在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动画和思维导图,课堂互动性明显提升。”这是山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的一个缩影。

针对教师数字素养短板,山西启动“千校万师”培训计划:三年内实现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轮训全覆盖,重点培养1000名“智能教育导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PPT智能美化、微课制作等基础技能,更涵盖AI学情分析、智慧课堂管理等前沿应用。例如,临汾市开发的“教师数字素养地图”,通过智能测评精准定位教师短板,提供“一人一策”培训方案,让56岁的老教师也能熟练使用VR教学设备开展历史课情景教学。

技术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推动教育理念转变。太原市某中学试点“AI辅助教研系统”后,教师们发现系统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能精准定位班级薄弱知识点,集体备课效率提升40%。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将AI工具融入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让个性化教育从理念变为现实。

三、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覆盖”,山西绘就智慧教育新蓝图

“我们不仅要让城市孩子享受智慧教育,更要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山西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已建立“省级统筹、市县协同、学校落地”的三级推进机制,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平台迭代和硬件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山西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特别强调“适老化”“适农化”设计:针对乡村学校网络不稳定问题,开发离线教学终端;为老教师配备“一对一”技术辅导员;在人工智能基地课程中融入山西地域文化元素,让技术应用更接地气。这些细节设计,正是山西推进教育数字化“以人为本”的生动注脚。

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山西教育正从“硬件堆砌”走向“内涵发展”。当吕梁山区的孩子通过VR畅游故宫,当大同的教师用AI为每个学生定制阅读计划,这些发生在课堂内外的“微变革”,正汇聚成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磅礴力量。

结语: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用技术重构教育生态。山西的实践证明,当优质资源借助数字平台“流动”起来,当教师队伍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教育公平的阳光就能照亮更多角落。这场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教育变革,或许能为全国智慧教育建设提供“山西经验”。

来源:兰芳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