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车展开幕前的几天里已经有读者朋友陆续留言,希望讲一讲相关的车辆和技术;可是笔者对于此类展会是没有太大兴趣的,尤其是前四天里,因为在这四天里至少在线上很难看到足够真实的内容,当然这样的观点也只是个人观点,或许是偏主观的。但除非作为不收任何品牌“车马费”的独
2025年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开幕;该汽车展会将会持续到5月2日。
在上海车展开幕前的几天里已经有读者朋友陆续留言,希望讲一讲相关的车辆和技术;可是笔者对于此类展会是没有太大兴趣的,尤其是前四天里,因为在这四天里至少在线上很难看到足够真实的内容,当然这样的观点也只是个人观点,或许是偏主观的。但除非作为不收任何品牌“车马费”的独立、客观、第三方的媒体人,否则也确实很难中立的输出内容,而且根本看不了车展。
讲一个冷知识:
第一阶段,媒体日(4月23日和24日)第二阶段,专业观众日(4月25日和26日)第三阶段,公众日(4月27日至5月2日)大型车展或其他领域同级展会的时间规划基本都是一致的,第一阶段一定是“媒体日。”说穿了就是企业和媒体的“关门互动。”
在该阶段里纯粹由车企向媒体展示产品和技术,媒体能否百分之百还原产品和技术的真实性?笔者不敢于确认。只能说就多年来在车展开幕之后的第一、二阶段里看到的海量资讯而言,实在是提不起去花费时间细看的动力;在该阶段里输出的内容基本都是“软广”或“硬广,”媒体平台毕竟也需要依靠这一渠道维持运营。
观众还能分为“专业”和“业余”吗?
车展真的不是想看就能去看的,至少不能做到第一时间想看就看。
第二阶段是“专业观众日”的时间,所谓的“专业观众”并不是传统媒体之外的自媒体;实际上自媒体只要达到一定程度且想要去参加车展的话,那么第一阶段即可参与,然而现在“搞车评”的自媒体是否客观和独立也无法进行评价。
真正专业的观众指的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角色以经销商、代理商、品牌商为主。
也就是说车展的第二阶段实际是为“B端客户”准备的展览,当然是为了精准的对接与合作;在这一阶段里也有可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在“公众日”开始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到了第三阶段的“公众日”里,车展的热度已经大幅下滑;在线上继续输出相关话题往往不会获得足够多的阅读量,首批参展的媒体们也基本偃旗息鼓。此时只有少数能够去往展会现场看展的汽车爱好者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一面,可是这些汽车爱好者即便也是博主或自媒体,其传播影响范围又非常有限,那么即便还有一些问题也很难引起关注了。
这就是大型车展或其他展会的三个阶段和推进流程,显然都是经过精准推算的。
作为对此类展会毫无兴趣的媒体人,作为不想去赚“车马费”的分析师,只能说对于相关资讯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现阶段的汽车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哪家车企推出哪款汽车产品,而是宏观角度看行业,比如如何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如何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如何规划下一阶段补能方式战略、如何调整汽车消费补贴方案,以及面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解决方案的落地。
可以说这些话题才是与真正的汽车用户息息相关的,汽车产品本身的迭代周期已经非常短,而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的技术都已达到瓶颈期;产品技术同质化让汽车硬件平台本身的吸引力弱化,所以如何强化智能相关的竞争点和如何进一步完善行业竞争机制才会更加重要。
看待问题还是宏观一些吧。
来源:天和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