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裕、社会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大事的认知与经历过动荡时期的父辈存在本质差异。例如,80年代以前的人经历过计划经济转型、物资短缺,国家政策变动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形成了关注国家大事的惯性。而当代青年一出生就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
当前年轻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特征,既存在表面参与度下降的现象,也蕴含着新型政治参与的萌芽。
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裕、社会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大事的认知与经历过动荡时期的父辈存在本质差异。例如,80年代以前的人经历过计划经济转型、物资短缺,国家政策变动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形成了关注国家大事的惯性。而当代青年一出生就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和平年代,对国家政策的敏感度较低,更倾向于将国家视为稳定的“背景板”,而非需要时刻关注的“变量”。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增强,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显著提高(如疫情防控、灾害救援),年轻人普遍认为“国家有能力处理大事,个人无需过度操心”。这种安全感导致部分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下降,但同时也反映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信任。
高房价、就业竞争、教育内卷等现实问题,使年轻人陷入“内卷化”困境。他们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议题,如“如何找到稳定工作”“如何降低生活成本”“如何应对职场35岁危机”。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并非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将有限的精力优先分配到生存需求上。
新时代青年更强调个人价值实现,追求“小而美”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将参与国家大事视为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而是通过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公益活动等多元途径实现自我认同。例如,部分年轻人通过参与环保、支教等社会项目间接关注国家发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
短视频、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一方面,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娱乐化、碎片化内容,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被稀释。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成为新型政治参与的渠道,如两会期间年轻人通过微博、抖音热议民生议题,或参与线上建言献策。这种“隐性参与”往往被传统统计方式忽视。
官方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之间存在“代际鸿沟”。年轻人更倾向于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解构宏大叙事,而传统媒体对国家大事的报道方式可能难以引发共鸣。例如,共青团通过“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等创新形式贴近青年,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接地气的传播策略。
青年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较高(超九成),但对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的信任度较低(分别为近七成和48.5%)。这种“差序信任”导致部分人认为关注国家大事“意义不大”,或对政策执行效果持怀疑态度,进而降低参与意愿。
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融,年轻人接触到多元价值观,对“国家”概念的理解更加复杂。他们既认同民族身份,又追求国际视野,部分人将关注重心转向气候变化、人权等全球性议题,而非局限于本国政治。
年轻人政治参与度下降并非中国独有现象。欧美国家同样面临青年选民投票率低、对传统政党兴趣不足的问题。这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兴起、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大事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冷漠”,而是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理性选择。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