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六盘水,春风拂过山野,淡黄色的猕猴桃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农户们正忙着授粉。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发,离不开一位扎根“三农”工作三十年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胡秋舲。从青涩的农科学子到农户信赖的“贴心人”,他坚
四月的六盘水,春风拂过山野,淡黄色的猕猴桃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农户们正忙着授粉。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发,离不开一位扎根“三农”工作三十年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胡秋舲。从青涩的农科学子到农户信赖的“贴心人”,他坚持把技术留在田间地头,让增收致富的希望不断生长。
眼下,胡秋舲正忙着整理猕猴桃受灾情况报告。几天前的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向六盘水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他迅速联系米箩、发耳等重点乡镇,逐户统计枝叶损伤程度及落果比例,以便申请资金购置农药。“溃疡病就是猕猴桃的‘癌症’,如果不及时处理,猕猴桃就很容易感染上,影响的不仅是产量,甚至可能整个基地都会毁掉。”他时刻与农户们保持联系,盯紧情况,“得抓紧把农药送到他们手上。”
胡秋舲参加贵州省首届猕猴桃品鉴会(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他三十年来的工作底色。尽管农业并非他最初的志向,却成了他全心投入的事业。
“其实我是被调剂到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没想到干一行爱一行,倒真扎下了根。”胡秋舲回忆道,入学时播放的袁隆平院士团队纪录片里,那些在艰苦环境下躬身科研的身影深深触动了他。课堂上老师“实现粮食稳产丰收一靠品种,二靠病虫害防控”的话语,更让他深刻认识到专业的分量。1995年7月毕业以后,胡秋舲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六盘水市植保站的一名基层农技人员。
胡秋舲在田间察看病虫害防控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市植保站的岁月里,胡秋舲坚持认真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组织全市各级植保部门累计布设病虫害监测点近400个,发布病虫情报 600多期,硬是将稻水象甲、菜豆象等“农业杀手”的蔓延趋势牢牢锁住。“预报准确率超90%”,这串数字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地脚踏实地。
胡秋舲赴马达加斯加执行旱稻栽培技术应用及推广任务(受访者供图)
田间难题是科研的起点,也是突破的契机。2009年,胡秋舲受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的委派赴马达加斯加执行旱稻栽培技术应用及推广任务。面对语言障碍和迥异的自然环境,他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在掌握马达加斯加旱稻栽培现状后,制定出该国旱稻栽培中长期规划,并围绕生产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农业技术无国界,但必须因地制宜。”这段经历让他更坚定了推动植保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的决心,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如果说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安全底线”,那么猕猴桃产业则是业兴民富的“关键棋子”。2015年,胡秋舲担任市猕猴桃专班的副班长,开始参与到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
通过做好生产技术培训、编写《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深度合作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目前,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成为了六盘水山地特色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
胡秋舲参加猕猴桃高营养增值新品种示范观摩会作交流发言(受访者供图)
作为市管专家,胡秋舲深知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种子”。去年8月,他申报了猕猴桃生产技术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项目,并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年轻的农技人员参与病虫害跟踪监测、需肥试验、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试验等一线科研工作。“农业周期长,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基石,得耐得住性子。”胡秋舲认为,六盘水的育才环境犹如猕猴桃架——政府搭台、政策支撑,年轻人只要肯扎根,便能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问我坚守三十年的动力是什么?”胡秋舲笑了笑,“那就是看到农户们切切实实受益,过上了好日子。”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他表示,近期正带着市、区两级猕猴桃专班成员一起拟定六盘水猕猴桃产业三年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力争在2027年实现猕猴桃单产翻一番,商品果率提升至80%。“农业最怕‘靠天吃饭’,我们要努力让技术成为农户兜里的‘定心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编辑 尚宇杰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