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教宗离世,教会走向何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2:15 2

摘要:2025年4月21日,罗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在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去世,享年88岁。去世前,他因呼吸系统疾病多次住院治疗,最终因病情恶化撒手人寰。

2025年4月21日,罗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在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去世,享年88岁。去世前,他因呼吸系统疾病多次住院治疗,最终因病情恶化撒手人寰。

作为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他以谦逊包容的作风和锐意改革的勇气,重塑了现代天主教会的形象。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极尽简朴,拒绝生活在豪华住所中,而选择居住在简朴的圣玛尔大之家,平时出行也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身作则地践行其宗教信念,赢得了很多信徒的爱戴。

方济各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父亲马里奥是一名铁路工人,母亲雷吉纳是一名家庭主妇。青年时期,他在工业技术学校取得化学技术员资格,但之后选择了司铎生活,进入首都维拉·德沃托(Villa Devoto)修院学习,成为耶稣会的初学生。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服务穷人”的信仰根基。

他的宗教生涯始于阿根廷基层教区,37岁担任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在1998年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并在3年后由时任教宗擢升为枢机主教。2013年3月,他以76岁高龄当选教宗,成为首位非欧洲出身且来自耶稣会的教宗。这一选择打破了欧洲对教廷领袖长达1300年的垄断,被《时代》杂志评为“2013年年度人物”,并连续两年在福布斯全球权力榜上名列前茅。

方济各的教宗任期以“现代化改革”、“社会正义”和“简朴作风”为核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教会现代化。他公开呼吁教会破除传统观念,包容并接纳离婚人士和LGBTQ+群体,允许女性担任主教会议成员,并推动神职人员性侵案件的“零容忍”政策,要求教会直面历史污点。

2.社会关怀。他发布《赞美你》(2015年)和《众位弟兄》(2020年)两份通谕,分别聚焦环境保护与消除贫富差距,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道德危机”,呼吁全球团结应对不平等。通过宗教信仰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

3.简朴实践:他放弃宗座宫殿的奢华生活,选择居住在圣玛尔大之家的简朴房间,乘坐普通轿车、公共交通,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教会应服务于穷人而非权力”的理念。打破了人们一贯以来对教宗“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教宗开始真正走入民间。

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推动梵蒂冈和中国改善关系。2018年,中梵签署了《关于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缓解了中国大陆天主教会和梵蒂冈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关系。同时,他还投身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俄乌冲突的和平斡旋,并坚定支持移民的权益,在全球人道主义事务上做出了不少贡献。

尽管一些天主教会内部的保守派人士批评其改革“过于激进”,但他的举措让原本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的天主教会开始融入到当下的全球性事务中来,他个人也因为崇高的道德操守被赞誉为“21世纪最具道德感召力的领袖之一”,其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宗教界限。

方济各的离世略显突然,但早有预兆。自2025年2月14日起,他因支气管炎和双侧肺炎多次入院,虽于3月23日短暂出院,但病情持续恶化。4月20日,他仍坚持在圣彼得广场发表复活节祝福,次日清晨因呼吸衰竭逝世。

终其一生,方济各都在践行简朴的生活方式,葬礼也不例外。根据其生前修订的葬礼规程(2024年颁布),梵蒂冈摒弃了传统三层棺椁,改用木质棺材配锌制内衬,遗体仅着红色法衣,身旁放置象征复活的复活节蜡烛。灵柩陈列于圣玛尔大之家的小教堂供信徒瞻仰,而非宗座宫殿,以此强调“牧师而非君主”的身份。正如其遗嘱所示,葬礼费用由匿名捐助者承担,这一安排再次凸显其“轻物质、重灵性”的理念。

方济各的这些做法与几千年前孔子的理念颇有几分相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葬礼将于4月26日在圣彼得广场举行,由枢机主教团院长主持,届时预计将有多国政要出席。在墓穴选择上,方济各也放弃了历代教宗长眠的圣彼得大教堂墓穴,而是选择安葬于罗马圣母大殿,以此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敬仰。

对于方济各的离世,全球天主教会和政治人士都表达了哀婉。巴黎圣母院敲响88次钟声纪念其年岁,梵蒂冈启动为期9天的哀悼期。信徒们称其为“穷人的教宗”,菲律宾、巴西等国民众自发组织街头祈祷,社交媒体上#PapaFrancesco话题累计超10亿次互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法国总统马克龙、印度总理莫迪等领导人都表达了哀悼。

方济各的去世也开启了梵蒂冈权力过渡的复杂进程。根据《使徒宪法》,枢机团需在15-20天内召开秘密会议(Conclave),138名80岁以下的选举人枢机将在西斯廷教堂投票,前三轮中,候选人需获三分之二多数(92票)方可当选,后续轮次可转为简单多数制。

如一些电影和文学中描绘的那样,在新教宗选举期间,枢机主教们将被隔离于圣玛尔大之家,禁用通讯设备,每日最多投票四次。选票焚烧后,黑烟表示无结果,白烟则宣告新教宗诞生。方济各生前任命了80%的现任枢机,因此在此次参与投票的枢机人数上,改革派明显占据较大优势,但保守派的影响依旧很大,他们仍会竭尽可能来维护他们所珍视的传统教义。

电影《Conclave》剧照

被视为下任教宗有力竞争者的人选包括:

改革派人选主要有:帕罗林(意大利),现任梵蒂冈国务卿,精通外交事务,主张温和改革,被视为较为理想的折中人选;祖皮(意大利),方济各的俄乌和平特使,以调和能力见长,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获得良好的声誉;塔格尔(菲律宾),主张包容LGBTQ+群体,被誉为“亚洲方济各”,不少人也在期盼继拉美后,亚洲也能出一位教宗,但塔格尔此次当选的概率并不大。

帕罗林

保守派方面,包括:埃尔多(匈牙利),他坚决反对同性婚姻,强调回归传统价值观;伯克(美国),曾公开批评方济各的改革“偏离教义”,为其在保守派中赢得不少支持。

埃尔多

还有两位来自非洲的新兴力量,此次也颇受关注:安邦戈(刚果),代表非洲教会,和方济各一样关注贫困问题,但与其不同的是,他反对同性婚姻;图尔克森(加纳),主张环保与社会公正,是非洲教会中最支持方济各路线的人士。

无论谁当选,新任教宗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要调和教会内部撕裂(如德国教会的“自治化”倾向),应对世俗化冲击(欧美年轻信徒流失),还需带领教会保持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如斡旋俄乌冲突、在环保议题上发声等)。方济各的遗产既是压力亦是灯塔——继任者需要延续方济各的信念,让古老教会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方济各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谦卑服务”。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到梵蒂冈的权力中心,他始终以“牧羊人”而非“统治者”自居。他的葬礼简化了仪式,却未减损庄严;他的改革引发争议,却拓宽了教会的边界。

正如其牧徽格言“Miserando atque Eligendo”(因仁爱被拣选)所示,这位“非典型教宗”的遗产,将长久指引教会在新时代中前行的方向。白烟升起时,新教宗面临的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一场关于信仰本质的追问:教会究竟为谁而存在?又如何在动乱纷纭的国际形势下选择方向?方济各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后继者仍需继续奋力前行。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