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5年要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杜燕飞)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5年要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通过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加“三农”金融服务供给等措施,更好满足“三农”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提升“三农”领域金融服务质量,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通知》要求,深化“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深化邮储银行代理网点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合理确定普惠型涉农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优惠幅度。
《通知》明确,持续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支持肉牛、奶牛产业纾困,促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积极有效支持乡村建设。丰富金融产品,拓展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提升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水平。
为提升县乡村金融服务水平,《通知》指出,加大县域金融资源投入,深入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在保持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优化县乡村机构存量网点。强化银农对接,引导利率适宜的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县域涉农主体。持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建档评级工作。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银行通过机构下沉、客户下沉,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等,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细分客群需求,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服务,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需要利用农村客户的资产丰富抵质押物类型,盘活农村客户的资产提高其贷款可得性。同时,结合具体客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信用类贷款产品,丰富贷款产品种类。
在这过程中,数字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运用与发展数字金融,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降低服务成本,增强风控能力。
为此,《通知》明确,提升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各金融监管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联动,推动将更多涉农信用信息纳入当地融资信用平台,在依法合规、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拓展农村金融信息来源,完善数据共享机制。银行机构要利用科技赋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涉农信贷服务质效。
“下一步,金融机构应继续采取措施,在农村地区推动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三农’工作的支持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要应用金融科技推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良性创新,增强高质量的数字金融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的金融需求;要加快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补齐信用体系建设短板;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增强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基础金融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