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日,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达股份”)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计划发行不超过8716.78万股,华泰国际、招银国际及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4月21日,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达股份”)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计划发行不超过8716.78万股,华泰国际、招银国际及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如果钧达股份成功上市,将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的光伏电池制造商。然而,这已经不是钧达股份第一次冲刺港股IPO了。
2024年2月,钧达股份首次递表港交所,但因行业低迷未果;同年10月、2025年4月两次更新招股书,最终于2025年4月21日通过聆讯,此次,港股上市,钧达股份拟募资约30亿港元。若成功,将成为首家“A+H”光伏电池制造商,与晶澳科技等竞逐港股赛道。
1、从海南起家到光伏转型
钧达股份成立于2003年,前身为海南钧达汽车饰件公司,由杨仁元创立,主营汽车塑料内外饰件,在2017年的时候登陆深交所,然而,随着传统汽车业务增长乏力,2018-2020年净利润连降三年,2020年归母净亏损达1.6亿元,触发转型需求。
2019年,创始人杨仁元之女陆小红接任董事长,开启战略转型。2021年9月,陆小红以14.34亿元收购捷泰科技51%股权,正式进军光伏电池领域。彼时钧达账面资金仅3亿元,收购资金依赖借款及股权转让,被视为“豪赌”。
2022年6月,钧达再斥资15.19亿元收购捷泰剩余49%股权,实现全资控股。两次收购合计耗资29.53亿元,钧达彻底剥离汽车业务,转型为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转型后,同年营收突破110亿元,净利润8.21亿元,公司的市值也从2021年8月的40亿元一度冲高至2022年底的434亿元,涨幅近10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其N型TOPCon电池在全球专业制造商中市占率达24.7%,排名第一;光伏电池总份额17.9%,位列第二。
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电池片价格暴跌超40%。2024年钧达股份营收同比下滑46.7%至99.24亿元,毛利率转负至-0.9%,净亏损5.91亿元。2025年Q1营收同比再降49.5%,净亏损1.06亿元,但环比减亏39%。
当前光伏电池技术处于P型PERC向N型迭代的关键期,TOPCon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主流过渡路线。钧达股份的210-NN型、182-NN型TOPCon电池正面效率均≥26%,双面率≥80%,处于行业第一梯队。HJT、BC电池等新路线加速商业化,可能挤压TOPCon的市场空间。
2、高杠杆下的生存危机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钧达股份的营收分别为110.86亿、186.11亿、99.24亿元,2024年同比腰斩;归母净利润从8.21亿元骤降至-5.91亿元,反映行业寒冬冲击。
到了2025年,钧达股份第一季度营收18.75亿元,环比增长7.3%;净亏损收窄至1.06亿元(环比减亏82%)。这一改善得益于海外订单增长及成本优化,但同比仍下滑49.5%,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而截至2024年末,钧达股份的现金及等价物为26.16亿元,但短期借款+应付账款达60.65亿元,流动比率0.99,速动比率0.91,短期偿债压力显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54亿元,同比降66.9%,Q1净流出3.84亿元,流动性持续恶化。
在光伏行业低迷的情形下,2024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从Q1的95.7%降至Q4的70.5%,2025年Q1进一步跌至66%。海外销售占比虽从4.7%跃升至58.1%,其中主要是印度、土耳其为主,但难以抵消国内需求萎缩。
在净利润上,2024年钧达股份获政府补助6.15亿元,占净利润的104%,同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94亿元,主要因P型PERC产线淘汰。非经常性损益掩盖主业亏损风险。
3、港股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截至4月22日收盘,钧达股份的A股市值为91.93亿元,相比起2022年的巅峰市值的434亿元,已经缩水了近80%,也可以看出光伏行业内卷下的残酷竞争。
此次,钧达股份第三次冲刺港股IPO,选择港股上市是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并且加注海外市场吗?
根据招股书显示,此次港股IPO,钧达股份的募资将押注海外与研发。包括计划将募资投向阿曼5GW电池基地(总投资7亿美元)、BC/HJT技术研发及全球销售网络建设。阿曼项目可规避美国关税(税率10%),目标2026年投产,覆盖中东及欧美市场。
而海外的阿曼项目若顺利投产,可抢占美国市场缺口,在2025年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不足12GW,但地缘政策风险并不小,尤其是在海外建厂的成本也非常高,都是隐藏的忧患。
目前,港股光伏板块估值低迷,这样的环境下,钧达股份选择上市,H股是否会大大折价?一旦引发募资不及预期的状态,那么势必导致债务危机提前爆发。
钧达股份的IPO,不光是光伏行业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全球化”竞争的分水岭事件。更是折射出中国光伏中游厂商的集体困境,技术红利期缩短、一体化巨头挤压、资本开支刚性。
尤其是在这样的寒冬中,钧达股份能否成为“剩者”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光伏行业的淘汰赛远未结束,钧达的港股征程或将书写专业化电池厂商生存范本的终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