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时代生育文化引导的宏观与微观策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12:57 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回顾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便能感受到这种民生情怀的深切与温暖。回应生育关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大亮点。一系列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逐步落地,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这体现出党和政府将“建立生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回顾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便能感受到这种民生情怀的深切与温暖。回应生育关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大亮点。一系列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逐步落地,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这体现出党和政府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上升到“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高度和一以贯之的民生关怀温度。

生育问题既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国之大者”,又是关乎每家每户的“小幸福”。对于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而言,生育带来的影响是复杂与多元的。当代中国女性在生育的天平上,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重量。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性别环境中,面临生育选择和母职实践。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作为生育支持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支持被明确提出。现有生育文化研究比较集中于人口和社会结构的维度,深度媒介化时代,媒介对生育的影响尤其需要重视。融入日常生活的媒介有着潜移默化的传播力量,影响着当代社会生育文化以及女性的生育观。

生育意愿与母职实践

在生育控制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生育意愿直接影响生育水平。“理想子女数”(ideal family size)这个概念,在193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被美国学者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首次使用之后,就进入了生育研究的视野并成为重要研究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生育和人口政策研究领域,生育意愿两度成为研究热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第一次研究热潮出现的时期,这与二战后出现全球人口增长浪潮以及理性生育的发展和普及相关。20世纪末第二次研究热潮兴起,与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和全球老龄化浪潮相关。

国内的生育意愿研究热潮,出现在“单独二孩”尤其“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关于生育意愿的性质判断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从人口学后果考虑,对于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表示担忧;也有学者从生育政策角度,认为平均大于1个孩子的生育意愿属于较高水平。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发现,在互动式交流和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中,女性生育风险感知被强化,女性对生育的再思考和再认知也进而被唤起。受到媒介环境和生育认知的影响,作为个体的女性,会依据个人利益、长远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对其生育行为作出相应选择。以传授平等为内在逻辑的互联网,相比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在自我价值追求与群体交流互动方面,为女性提供更多平台和空间,同时带来性别意识的强化,进而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

母职实践是当代女性主要面对的议题。聚焦当代中国女性生育选择与母职实践,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洞察中国职业女性生活状态。探讨职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角色建构,在母职这件事情上,职业女性作为个体在经历什么?作为群体处在怎样的社会结构里以及这结构有着怎样的内在张力?记录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生育文化变迁。数字平台包括社交媒体中,与生育相关的如产检、分娩、哺乳等经历分享,将医疗指标与数据等这些未经医生详细阐释的信息具象化,有助于妈妈们对生养过程的管理、分工与展示,也进一步使得女性育儿劳动“被看到”,为女性的母职实践提供有效建议和情感支持。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职业女性在性别观念上依然持传统性别观。在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中,智能育儿来到女性为主导的母职实践空间。信息与媒介深度介入个体生活,育儿劳动的母职实践范畴被重新勾勒。媒介化时代的育儿劳动呈现出双重特征,一方面女性在传统照护者角色之外,承接起数字育儿督导的新职能。如调节儿童数字行为、甄别海量在线育儿信息等,这种全天候的数字化监护形成兼具体力与脑力消耗的劳动负荷;另一方面育儿模式正加速向社会学学者提出的“高强度母职”范式演进。其特征体现为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技术化教育体系、依赖专家知识建构的育儿权威体系,以及情感与时间高度压缩的投入方式。这种媒介化时代母职的形塑过程,既折射出传统性别秩序在数字空间的延伸与强化,也揭示出现代媒介技术对家庭劳动结构的深刻重构。调查发现,大部分职业女性非常重视家庭角色。但有个突出特点——重视家庭但不一定重视家务,表示家务问题会用付费外包方式解决。但是家庭生活中的母职角色并非可以简单通过外包来完成,并且母职角色伴随终身,这更多成为职业女性面对生育时的问题所在。

媒介化时代的生育文化建设

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构维度中,生育文化友好维度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该维度通过强调生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独特价值,在文化和价值上彰显生育友好。相关研究表明,生育率回升的前提是生育意愿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但更基本的前提是社会环境有利于生育。在表象层面体现为媒介技术延伸的网络社会,其深层结构实质上是现实社会关系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加强社会宣传倡导方面,媒介化时代的网络平台需要充分发挥作用,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宏观着眼,积极营造尊重和支持生育的网络社会氛围。《若干措施》一方面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培育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另一方面对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宣传教育专项行动进行部署。分别从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明确文化友好意义和提供行动指南。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内容以及高质量人口发展宣传教育内容,都需要在融入个体日常生活的不同媒介形态如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进行积极传播。让生育社会价值得到尊重的同时,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婚育文化。

微观着手,持续构建社交媒体生育话语的正向传播机制。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使用中的社交娱乐替代效应,负面信息传播、婚姻满意度降低,一定程度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与此同时,女性在社交媒体形成的圈层文化中被赋予一定的获得感与意义感,也倾向于削弱其生育意愿。媒介化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有着潜移默化的传播力量,在生育话语传播中回应民众诉求、引导民众情绪时,更需要激发对生命美好的深层认同。关于社交媒体生育话语正向传播机制的构建研究,主要通过数字民族志(在线社区观察)与计算传播(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一是分析女性生育议题话语的数字行为特征。基于微博、小红书、母婴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据,挖掘女性在生育议题中的情感倾向与认知模式。二是研究社交媒体话语的信息生态。分析社交媒体话语中性别角色叙事对生育态度的塑造效应,量化“恐婚恐育”与“生育友好”类内容的传播影响力差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追踪生育话语的社群扩散路径,识别意见领袖与关键传播节点。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搭建生育话语友好内容生产标准。三是加强社交网络话语对女性生育决策支持。设计“政府-平台-用户”协同治理方案,实现生育支持政策精准触达。倡导生育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在社交媒体生育话语中的积极传播,引导育龄夫妇平等参与家务和育儿工作,以实际行动促进性别平等。

媒介化时代,生育社会价值在网络平台的积极传播,能从社会关注与支持层面让更多女性感受生育友好。新型婚育文化,通过生育友好型网络社会的建设,更可让全体社会成员对其加深认知与理解,并自觉成为倡导者与践行者。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