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最大的痛,就是一家人拼尽全力,让孩子读大学后远走他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2:27 2

摘要:村里老张家的大女儿去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今年春节都没回来,说在培训机构带课一天能挣五百块。她爹蹲在村口小卖部门口念叨:“供她读书花了十八万,现在连人影都见不着。”这话让我想起《乡土中国》里写的:“离乡的读书人,成了飘在城乡之间的风筝。”

村里老张家的大女儿去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今年春节都没回来,说在培训机构带课一天能挣五百块。她爹蹲在村口小卖部门口念叨:“供她读书花了十八万,现在连人影都见不着。”这话让我想起《乡土中国》里写的:“离乡的读书人,成了飘在城乡之间的风筝。”


堂哥家去年卖了两头牛供儿子读大学,今年开学前又借了五万网贷。孩子在广州每月生活费要两千,相当于家里三亩水稻的年收入。村里43户有大学生的人家,32户欠着助学贷款,最长的还了十二年还没清完。县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农村大学生家庭返贫率高达27%。

《奶蜜盐》里说:“教育不该是抽水机,把农村最后的水分都抽干。”可现实是,我们正用全家人的血汗浇灌一株注定要移栽的树。邻居老李家三个孩子都在城里定居,老两口守着破瓦房,生病了连买药钱都要等孩子转账。上个月下暴雨房子塌了半间,儿子在视频里说:“先住村委会,等年底发了奖金就寄钱回来修。”


女儿在深圳工作五年,总共回来过三次。去年她生孩子,亲家母在家族群里发月子中心照片:落地窗外是珠江夜景,月嫂端着燕窝。我攒了半年的土鸡蛋终究没寄出去——快递费比鸡蛋还贵。现在视频时外孙女总躲镜头,她只会说普通话,听不懂我们的方言。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华中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农村大学生工作后年均回家次数从10年前的4.8次降至2.3次,超过60%的父母三年没见过子女7。更揪心的是,县医院心理科医生说,近三年患抑郁症的留守老人增加了三倍,多半是因为“孩子出息了,却不要家了”。


表侄女师范毕业后留在县城教书,每月工资2800元。她爹在工地摔断腿那年,她咬牙辞职去杭州做电商直播,现在给家里盖了楼房,代价是32岁还没结婚。村里人说她有出息,可只有我知道,她喝醉了会哭着说:“我这辈子就是台提款机。”

《园丁与木匠》里讲:“父母应该是提供养分的土壤,而不是设定轨道的园丁。”但我们这些农村父母,连当土壤的资格都没有。教育局的朋友告诉我,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孩子,85%高中就去市里读书,大学毕业后回来的不到5%。那些最聪明的脑袋,最先逃离这片土地。


并非所有家庭都陷入绝境。邻镇有个村推行“返乡创业扶持计划”,给回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免息贷款。去年村里八个年轻人回来开民宿,带着父母种有机蔬菜,今年五一假期接待了三百多个游客。虽然挣得不如城里多,但每天能看见炊烟从自家屋顶升起。

更触动我的是县一中的新政策:高考填志愿前开设“乡村发展课”,请返乡企业家讲课。去年有六个孩子主动报考农林专业,他们说:“想帮老家种的柑橘打开销路。”这让我想起《乡土中国》里的预言:“只有让知识扎根土地,农村才留得住人。”

今天早上,儿子收拾行李时突然问:“爸,要是我大学毕业回来搞生态养殖,你会觉得丢人吗?”我蹲在门槛上没说话,把烟头按灭在水泥地里。堂屋墙上贴着他从小到大的奖状,风吹过来哗哗响,像一群白鸽子急着要飞出笼子。

来源:上房揭瓦8Q1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