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结论。我们总说唐代盛行“胡风”,那胡风到底来自哪里?按这种风潮回溯,回鹘便是其中一个鲜明例子,回鹘最早时候也叫“回纥”,经过历史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少数民族中的维吾尔族。
在古装剧《无忧渡》中,哈尼克孜的唐风造型让人印象深刻,参考她曾经的敦煌形象,网友:天选唐人!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造型会有这般印象?
先说结论。我们总说唐代盛行“胡风”,那胡风到底来自哪里?按这种风潮回溯,回鹘便是其中一个鲜明例子,回鹘最早时候也叫“回纥”,经过历史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少数民族中的维吾尔族。
回鹘人的面貌特征就是浓眉大眼、五官立体,加之身材健美,所以让人很有“胡风”的印象,回鹘的历史影响也很深远,唐之前称“回纥”,曾经臣服于突厥,后来突厥内乱,唐朝军队进攻突厥后,协助回纥建国“回鹘汗国”,从此“除去其游牧生活,而成所谓城郭之民”,也就是服饰文化加速开化。
《新唐书》第217卷《回鹘传》记载当时的回鹘地域也是相当广博:“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推测是东至大兴安岭,西至新疆漠北,南至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大漠南北地区。
回鹘重新建国后,和唐代往来密切,也鼓励农耕养蚕,服饰面料也会更偏向唐风,另外加入了联珠纹等胡风特色,改进当地的棉花制造工艺,丝、棉成了服饰的重要原料,配合织锦工艺,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几何纹织锦,就是用丝、棉混合制成,既保暖又体现丝绸的华贵,可见其面料特性。当然,这不是首创只是更新了工艺,毕竟汉朝时出土西域,也有一些织锦工艺已有传播。
和唐文化交流后,虽然服饰款式越来越汉化,但依旧保留了翻领、窄袖、长度到小腿至脚底的特色,在冠饰上,女子保留了尖顶桃心的冠饰,男子则配三叉冠等。
女子还发明了创新特色的发髻,叫回鹘髻,其实就是参考了桃心冠饰的形状做成的高髻,也足以见到当时的文化交流甚密。
唐代敦煌/榆林窟壁画很受回鹘装束的影响,甚至回鹘女子和汉人女子是并列在供养人席位的。
在唐代壁画里,也常能见到胡风装束的汉人女子和身着汉人装束的回鹘女子组合,可见其文化交融的程度。
再说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佛传形象进入中国后会经历服饰和容貌上不同程度的“汉化”,我国早期出现飞天的地方就是新疆,即现在的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附近,所以后来各种窟壁画参考的飞天形象就比较符合当地人的特色,面庞圆润、身材健壮、五官鲜明。我们现在部分仙侠剧影视剧造型,也多为飞天形象的延伸。
所以我们现在再看一些来自维吾尔族的艺人,比如古力娜扎、迪丽热巴、哈尼克孜等演员,说她们是胡风版的“天选唐人”,这并不是我们的刻板印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确如此啊。
来源:樱桃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