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海车展前夕,汽车行业的发布会依旧络绎不绝,但智驾领域的营销风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热闹非凡的智能驾驶营销浪潮已经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车企纷纷展示高度相似的安全功能。
近期,上海车展前夕,汽车行业的发布会依旧络绎不绝,但智驾领域的营销风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热闹非凡的智能驾驶营销浪潮已经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车企纷纷展示高度相似的安全功能。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行业内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深刻教训,让一度沉迷于智能驾驶狂欢的车企们开始恢复冷静与克制。然而,尽管营销层面按下了暂停键,技术层面的竞争却依旧如火如荼。
多位智能驾驶工程师向媒体透露,虽然新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速度,但其作为未来竞争核心的战略地位并未动摇。开发阶段虽受影响有限,但测试阶段和OTA的成本却大幅提升,这对于资金链紧张、商业化落地困难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会加速其退出市场的步伐。
事实上,即使没有新规的出台,智能驾驶行业的洗牌也早已初露端倪。自2024年以来,裁员潮和业务收缩几乎席卷了整个汽车主机厂的自研领域。不少智能驾驶供应商同样面临持续亏损和量产难题的双重压力,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如纵目科技在IPO前夜黯然倒下。
然而,在这样的残酷竞争中,也有一些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逐渐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这些企业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越战越勇,成为了智能驾驶领域的佼佼者。
站在2025年智能驾驶新规发布的节点上,回顾近年来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供应商的兴衰更替,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商业规律:智能驾驶作为一项标准化技术产品,专业分工是提升产业效率的必然选择。而优胜劣汰则是行业发展过程中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几年前,不少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都将“全栈自研”视为智能化转型的金钥匙,智能驾驶系统更是成为了车企自研的重中之重。然而,实践证明,这条路并不好走。如今,除了特斯拉、鸿蒙智行等少数仍在坚持全栈自研的企业外,大多数车企在经历了自研的尝试后,都开始重新审视战略定位,重启与头部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
即便是曾经最强调“高自给率”、重视垂直供应链体系的比亚迪,也不再强求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自研。比亚迪的天神之眼A、B版本智能驾驶方案均由Momenta提供,而最低端的天神之眼C版本则采用了纯视觉方案,算法由比亚迪自研。这一变化无疑透露出主机厂与供应商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奇瑞牵手轻舟智航、长城投资元戎启行等新动向也频繁出现,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的合作伙伴名单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外部供应商的身影。主机厂旗下产业资本对智能驾驶供应商的投资也在全面放缓,种种迹象表明,主机厂对这些“嫡系”供应商的偏爱已经撤回,未来这些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技术积累以及未知的市场风险,已经让大多数主机厂对自研产生了动摇。从资金层面来看,产投比是大多数车企难以平衡的问题。建立L2+中阶智能驾驶能力需要数千人级的投入,而高阶智能驾驶每年的算力投入更是高达数十亿,且初期可能收效甚微。再加上算法优化依赖海量数据,自研车型销量不足还可能拖慢技术迭代速度。
在市场需求层面,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驾驶功能的权重仍然较低。尽管市场接受度在逐步提升,但用户尚未形成明确的付费意愿。因此,提升整车销量仍是车企更迫切的经营诉求。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产业共识逐渐形成:智能驾驶作为标准化技术产品,其发展轨迹更接近于消费电子领域,专业分工仍是提升产业效率的必然选择。
随着智能驾驶产业的深度演进,优胜劣汰的商业规律愈发显现。如何成为头部供应商,成为了所有智能驾驶供应商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这场大混战中,Momenta的突围路径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近年来,Momenta凭借其出色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城区辅助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智己等车企的合作更是让其收获了足够的曝光度和认可度。随着口碑和品牌的传播,越来越多车企开始给予Momenta最大限度的尊重与话语权。
在近期的一些大型活动中,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频繁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在一汽丰田bz5的技术发布会上,Momenta更是被放到了发布会PPT的醒目位置,其所提供的L2级城区辅助驾驶功能成为了新车的核心卖点之一。这一变化无疑是对Momenta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认可,也是车企对技术主导权的公开确认。
然而,并非所有智能驾驶供应商都能像Momenta一样实现良性循环。部分供应商既缺乏强大的组织架构与研发体系,又错失战略先机。在量产自动驾驶领域,与车企建立合作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一旦错过合作窗口期,后续突破将变得异常艰难。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