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的京杭大运河,树木吐绿,百草生发。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河畔踏青,采摘野菜尝鲜,这便是“咬春”的习俗。全长1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沿线,各地春蔬不尽相同,“咬春”吃食也各成一派,南方有河里鲜、林中笋,北方爱枝上芽、树上花。
春天的京杭大运河,树木吐绿,百草生发。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河畔踏青,采摘野菜尝鲜,这便是“咬春”的习俗。全长1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沿线,各地春蔬不尽相同,“咬春”吃食也各成一派,南方有河里鲜、林中笋,北方爱枝上芽、树上花。
荠菜是运河沿线“咬春”的首选菜蔬。俗话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滋补食品。诗人陆游喜食荠菜,他在《食荠十韵》中说:“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他对荠菜情有独钟,写了很多有关荠菜美味的诗句,如“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等。
香椿是春意的另一重味道。从江南的精致小菜,到山东的香椿拌豆腐,再到北京的香椿炸酱面,香椿以它独特的香气和鲜嫩的口感成为运河沿线人们餐桌上的“宠儿”。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之说,吃香椿最讲究应时应季。
春雨潇潇,万物滋长,江南山林里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立春后采挖的笋,笋体肥大,洁白如玉,肉质鲜嫩,美味爽口。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清香鲜美,是老饕们的最爱。大运河沿线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都喜欢将春笋做成美食,油焖笋、腌笃鲜等都是难得的美味。
作为京杭大运河端点的杭州,有一道“咬春”名菜——龙井虾仁。烹调时,要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与新鲜河虾作为食材,淡绿的春茶点缀着粉白的虾仁,虾中有茶香,茶中有虾鲜,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满足。
春饼、春卷也是“咬春”常见的吃食。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图的是吉祥如意、消灾去难。北方人吃春饼逐渐成为传统习俗,南方人则在春饼馅料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肉类和豆沙等食材,制成春卷。春卷制作要经过制皮、调馅、包馅、炸制等工序,先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品种有韭黄肉丝春卷、荠菜春卷、豆沙春卷等。
鲁南有一种大众美食,可将春菜“一网打尽”,这便是菜煎饼。先将面糊摊在鏊子上烙成煎饼后,抹上一层金黄的鸡蛋液,再翻面煎至金黄。接着,将预先切碎的白菜、韭菜、菠菜、荠菜等各种时令蔬菜放在一起,配以粉条和豆腐,加入五香粉、豆油、盐等佐料,调拌后铺在煎饼上,再盖上另一张煎饼,用小铁铲轻轻压紧,让馅料与煎饼完美融合,翻煎至两面金黄后,对折成长方形,从中间切成两段,便于食用。外酥内软的菜煎饼融合了春天多种味道,咬一口,便是满口春意。
过去,菜煎饼是穷人充饥的应急食物,难登大雅之堂。近些年,鲁南菜煎饼却成为带火地方文旅的美食名片,在城市餐馆和星级酒店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在台儿庄古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现做现卖的菜煎饼店铺,古城里的游客往往被其独特的风味所吸引,忍不住大快朵颐。
大运河不仅是南北物流的运输通道,更是饮食文化的传播渠道。沿着大运河,一箸“春鲜”入口,便可吃遍南北美食,细品运河沿线的春天。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