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已是台湾人来内地收藏最大的集散地。此壶就是在那时从上海文物商店流到台湾。壶型盂式为井栏壶变化而来,由井栏壶嵌盖改为压盖,平盖改为拱盖,壶身也由平坦收壁变为弧度饱满,转角也柔和律动,嘴、鋬在吸收井栏壶曲线协调基础上压鋬直管,增强了张力
凝望曼生盂式壶
摘自《茶熟香温》章节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已是台湾人来内地收藏最大的集散地。此壶就是在那时从上海文物商店流到台湾。壶型盂式为井栏壶变化而来,由井栏壶嵌盖改为压盖,平盖改为拱盖,壶身也由平坦收壁变为弧度饱满,转角也柔和律动,嘴、鋬在吸收井栏壶曲线协调基础上压鋬直管,增强了张力
。底印"飞鸿延年",壶内底款"阿曼陀室",鋬稍款"彭年",壶身刻"碧芽解渴以有以无,盂式为样是似是意,曼生,嘉庆庚辰杨彭年造"。
*出版:《茶熟香温》
1.陈曼生离开溧阳后是否涉足紫砂壶艺。壶身纪年铭文为"嘉庆庚辰"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也就是嘉庆末年,陈鸿寿离开溧阳的确切时间应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5月底。(一般认为其在溧阳时间为嘉庆十六年至嘉庆二十一年的六年),曼生离开溧阳后先后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虽然是苦差(这可从陈鸿寿的信札中看出),但他一直没有脱离紫砂文化艺术圈。嘉庆二十四年(1819)时年52岁,曼生赠屠倬新制陶壶数事各系以铭《是程堂二集》,4月曼生赠壶钱林,钱林咏诗纪之《玉山草堂续集》,"西峰居士罗聘画蕉雪子墓"款杨彭年造书画筒形壶问世《宜兴紫砂》,小暑3日屠倬以曼生所赠石瓢壶论龙井《屠倬题周南卿茶具图》等等。
这时曼生生活略显拮据,甚至年底写信向万壹(浣筠)兄弟及张骐(伯冶)借钱过年,信中留有"阿曼陀室"章。嘉庆二十五年(1820)曼生养病于淮阴,更是日益艰难,而此时社会上的官僚豪绅、达官贵人对曼生壶的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曼生壶当时与二十二郎墨、顾娘子砚三者并列,得壶者,若获珍宝。"却笑著书头仰屋,泥鈩石桃足平生"可见当时曼生壶受重视的程度。据悉嘉庆年间,一个河工一日工钱20文,须不吃不喝做工37天才能买只精制的曼生壶,这对嘉庆晚期的曼生,为挹注拮据的生活,不可能不接受重金以制作更精良的茗壶来缓解面对的经济困境。《虚斋名陶录》就有传拓并著录的曼生合斗壶,落款辛巳,为道光元年(1821),此壶现流落美国。那么本壶铭文的庚辰嘉庆二十五年(1820)是曼生从离职休养的淮阴跑到宜兴去制壶就更不足为奇了。
*出版:《茶熟香温》
2.从曼生的书法篆刻特征上观察。曼生书法以意取胜,师古而不泥于古,自为创格,其行楷偏左轻右,呈左下斜右上的排列,隶书呈扁平偏右低斜,此是曼生书法铭文的整体风格,并以切壶、切题、切情、切茗、切形的意境和雅趣为主,神到、意到,尽情地发挥。如"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又如"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又如本壶铭"碧芽解渴以有以无,盂式为样是似是意"等等。曼生篆刻刀法,用刀如用笔,划刀胜笔锋,属切刀法且突出其个性。小心落墨、大胆凑刀,其刀法纵恣、豪迈、苍茫浑厚,似有雷霆万钧之势,翻江倒海之力,为前人所不及、后人之叹服,其刀法神韵根本无法仿刻。
此壶的书法完全符合曼生的风格特征。壶身刻"嘉庆庚辰杨彭年造"应为杨彭年的笔迹,这意味着曼生离开溧阳后再制作曼生壶时,杨彭年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亦在为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事实上,在曼生将离开溧阳的这一年嘉庆丙子年(1816),杨彭年已有自己品牌的打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方山子壶,此壶曾藏碧山壶馆,《阳羡砂壶图考》有著录,此壶杨彭年书法刀与本壶完全吻合。曼生书法生动且活泼,壶上铭文出现同一字常常笔法会出现变化,如乳鼎壶的壶铭"乳泉霏雪沁我吟颊"中的"霏、雪"二字的"雨"都写法不一,又如香港艺术馆藏曼生提梁壶的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中的"供"字写法也不一样。
本壶铭文"碧芽解渴以有以无,盂式为样是似是意"中的"以"与"是"字写法就不一样,这充分证明曼生书法善于灵活变化及引人入胜、难以模仿。本壶中曼生落款及铭文的镌刻字体也与曼生书法字体一致。曼生字迹碑味甚浓,字字深重,刀刻皆用双刀法,另曼生写字,在提笔时会有往上拉笔的习惯,此壶铭刻明显看出,壶铭上大部分字也可在陈鸿寿的书牍或书法中找出,可相与比较。
*出版:《茶熟香温》
3.印款的分析。曼生所刻"飞鸿延年"系自用章,"飞鸿"图案即鸿字,"延年"即款。《明清名人尺牍》中,陈曼生写给刺史大人的信中,前后盖有两枚"飞鸿延年"印章,证明"飞鸿延年"是曼生自用章。曼生壶也常用此印款,如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有底款为"飞鸿延年"的曼生壶。也有认为"飞鸿延年"是曼生幕僚汪鸿(字延年)的代号。汪氏是曼生在嘉庆十六年(1811)任溧阳县宰后的幕僚,擅书能画,曼生刻此印款是在嘉庆初年,此时曼生为阮元幕僚,或许与汪氏还没相识,故不应是汪氏的代号。何况当时曼生是县宰,汪氏则是幕客下属,在封建社会从伦理上讲也不可能超越。"阿曼陀室"印款是曼生壶初期制作时,曼生身为县宰不得营私,故刻"阿曼陀室"作为记号,以免遭人物议,后则一直延用。
曼生善篆刻制印,"阿曼陀室"和"彭年"印款都金石味十足,心境的开阔和狂标的功力使之不会被人仿制。曼生壶款的刻款以"曼生铭"居多,落"曼生"较少,特别是在溧阳期间。
*出版:《茶熟香温》
4. 工艺特性的分析。此壶泥料是用原矿乌泥掺少量紫泥调配而成,当时就属高档泥料,整体均是全手工制作,从壶嘴的捏塑、壶把的搓压、轮廓的推刮等制作特点看,可确定为杨彭年的做法。壶型由井栏壶变化而来,由于形似钵盂,曼生自定"盂式"壶。此壶重心沉稳、雍容大度、雅致脱俗,突显饱满敦厚之感,完全符合曼生壶低腰宽腹的特色。由于此壶制作年代是在曼生离开溧阳的嘉庆庚辰年(1820),此时的曼生已离职休养于淮阴,在重金授予下前赴宜兴制作的曼壶,出于负责任态度,品质肯定要更好和更高。而此时的彭年制作工艺比在溧阳时也更为娴熟、老练和精致,早已声名远播、闻名遐迩,故在曼生刻款后落上自己的名款也理所应当了。此壶应是宜兴专业的柴窑烧制,故烧制温度也掌握控制得基本准确,这也有别于曼生与彭年在溧阳合作时烧制温度普遍偏低的曼生壶。
此壶之泥属清中文人壶常用之土,制作手法也符合名手杨彭年风格,壶身铭文内容切题,且用刀干净利落,书法功底十分深厚,完全符合曼生之风格特色,个人认为此壶为曼生彭年合作之真品。
——宜兴紫砂藏家·李明
此壶泥料、色泽、制作技艺是清中期杨彭年制作,从壶的整体可见到曼生壶的风格与风采。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潘持平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Lot 1240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壶作盂式,或曰井栏、百衲,为经典曼生十八壶式之一。此壶段泥砂胎,略显泛红,砂粒隐然若现,壶体广口溜肩,截盖半圆,中塑柱钮,气孔周正,直流曲鋬。壶底承大圈足,印花飞鸿延年,取材秦代鸿台观宇瓦, “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瓦为圆形,已残。上有“延年”两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仲颈展翅之飞鸿,与上述正相符合,故有此飞鸿延年壶式。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观全器,壶身造型简洁。井栏式,取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之意。据悉,井栏造型的由来为陈曼生官至溧阳县宰,一日仿报恩寺,观一口唐代元和六年造的古井而创作。而当时创作的紫砂井栏水承,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参阅《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此品年号“嘉庆丙子 (1816)”,本拍品进而创作为壶式,并铭刻年号“嘉庆庚辰(1820)”。
本拍品为曼生壶式中罕见之处:
1.阿曼陀室款钤于壶内底,壶外底部同时印花飞鸿延年纹。
2.同时署名陈曼生与杨彭年,以及朝代年号铭刻“嘉庆庚辰”。
陈曼生(名鸿寿,原名鸿绪,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浙江钱塘人),师事浙江印派的丁敬(1695-1765)、黄易(1744-1802)等人,曾入阮元(1764-1849)浙江巡抚之幕。曼生工古文诗词,以精于篆刻为时所称;善书法,以隶书、行书闻名。然而,真正使他扬名后世者,则是参与宜兴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曼生任溧阳县宰期间(约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1811-1813),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浙江桐乡人)合作制壶,据说他画十八壶式(事实上不止十八式)与之,各式壶铭由曼生幕客如江听香(原名青,字步青,别署红豆)、高爽泉(原名垲,字子高,1769-1839)郭频伽(原名麟,字祥伯,又号白眉生,1767-1831)以及查梅史(原名揆,字伯揆,号梅史,1770-1834)等人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王健华依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河洛图盘”推断,杨彭年当生于乾隆晚期,卒于道光晚期)。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还与当时名人雅士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声名极盛嘉庆年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1812-1817),相传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并题铭,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也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多,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铭刻与印款
钤印: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
题识:碧芽解渴以有以无,盂式为样是似是意。曼生,嘉庆庚辰,杨彭年造(壶身)。
出版:《茶熟香温》第162~166页&封底,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11月。
参阅:1.《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第270-279,图T8-T9,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出版,2005年12月。
:2.《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第72-73页,图17,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出版,2006年。
:3.P38,lot15,CHINA INSTITUTE AMERICA,1977.
:4. P98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February 10, 1987)
:5.《砂趣妙造-立行堂珍藏明清紫砂 ·下卷》(掌珠茗香)第160-161页,图6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21年5月25日。
备注:源自上海资深藏家。
8.2cm.high /15.4cm.wide.
470cc./ 274g.
参阅:《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
参阅:《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
参阅:
参阅:
参阅:《砂趣妙造-立行堂珍藏明清紫砂 ·下卷》(掌珠茗香)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有藏品需要咨询交流随时滴滴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