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做生意欠下的220多万元欠款。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没有选择不认账或是一走了之,而是靠着一家小饭馆,用了整整20年时间将所有欠款还清,兑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近日,我采访报道了这一事迹,文章
2004年,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做生意欠下的220多万元欠款。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没有选择不认账或是一走了之,而是靠着一家小饭馆,用了整整20年时间将所有欠款还清,兑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近日,我采访报道了这一事迹,文章刊出后引发热议,人们感动于姜恩兰坚韧的品格,也重新思考诚信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用她20年的还债路,诠释着平凡人最朴素的诚信守则,向社会传递了“人无信不立”的价值信念,而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诚信亦是备受推崇的宝贵品质。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诚信作为商业活动的根本准则;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诚信视为立身处世之本。
放眼当下,姜恩兰的故事也非特例,诚信精神同样在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身上闪着光——在浙江丽水,“诚信奶奶”陈金英创业欠下2000万元债款,已80岁的她拒绝申请破产,而是选择摆摊卖羽绒服十年还债;在湖北黄陂,“信义兄弟”孙水林连夜驱车只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发薪,中途却遭遇车祸身亡,弟弟孙东林含泪继续送钱;在河北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每天倒掉旧油,哪怕成本涨3成也坚持用新油炸油条……
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也不时经历背弃诚信的阵痛——有人利用网贷漏洞当“老赖”,有人在直播间卖假货“割韭菜”,更有人把“精致利己主义”当作生存哲学。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案例也比比皆是——1985年,海尔集团张瑞敏抡起大锤砸毁76台问题冰箱,以“质量诚信”开启品牌崛起之路;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凭借“货真价实”的口碑,从马路集市发展为全球商贸中心。这些故事诠释了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只有守信重诺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傻一点”的执着和坚守。
其实,近年来国家层面对诚信体系建设日益重视,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信用激励政策环境,在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的同时,也不断探索为守信主体在公共服务中提供便利或优惠的现实路径——诸如“诚信之星”可享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设立“诚信贷”银行产品,凭信用积分可享先诊疗后付费等创新举措无不表明,当诚信既能安顿心灵又能创造价值时,便会从道德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成为社会运行的润滑剂。
2024年,还完最后一笔欠款后,姜恩兰老人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我又是个‘人’了。”经历20年风雨,当账本上的数字归零,老人家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那句话:“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可能渺小如蚁,但精神却可以巍峨如山。”
当外卖骑手在暴雨中护住餐盒,当电焊工拒绝在焊缝上偷减一道工序,当无数的普通人在各自工作与生活的日常中守护着“看不见的诚信”,我们便知道:这个社会最坚固的承重墙,正是这些平凡人的良心与脊梁。(工人日报记者 张嫱)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