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间的时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15:00 2

摘要:政教专刊《读书》栏目开设有一年的时间了。栏目每月一期,站位时代高度、社会广度、文化深度,以书为灯,以阅为光,自成读书人谈感受、话感悟、抒感触的一方天地,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的视角,彰显优秀阅读人的智慧和价值。栏目未见波澜,但足以引燃一些“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 彭斌

政教专刊《读书》栏目开设有一年的时间了。栏目每月一期,站位时代高度、社会广度、文化深度,以书为灯,以阅为光,自成读书人谈感受、话感悟、抒感触的一方天地,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的视角,彰显优秀阅读人的智慧和价值。栏目未见波澜,但足以引燃一些“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人的阅读情怀和激情。 媒体融合当下,对于地方党报来说,不仅要传播书香,更要把阅读推广作为分内之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阅读中,为建设“书香吕梁”贡献力量。

古训有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四季各有其韵,而春日,无疑是和书卷最为契合的季节。桃花灼灼,杏花如雪,柳叶抽芽的嫩绿在风中轻颤,鸟鸣啁啾与花香缠绵,这样的春光里捧一卷诗书,任思绪在文字间纵横驰骋,该是何等惬意的事!

春日芳菲正好,当是诵读时节。

政教专刊开设《读书》栏目,主任李牧数次约稿,心中好生忐忑。只因近年读书甚少,书香气稀薄,加之公事冗杂,生疏写作,故久久不敢接此邀约。因为,“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韵味,于我而言,已成久远的记忆和梦中的情愫。

常常为自己的慵懒寻找理由,谓当下无暇读书与写作,待数年退休之后,山水之间,置一小屋,在“人散后,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沏一杯温茶,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冷月,持卷低吟。一任书中流淌着的妙语,在书香的氤氲中,一洗尘心,超然物外。

恍惚间,走到书房,打开书柜,轻轻翻动着书本,摩挲着书页,一本本书籍纸面微微张黄,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温润。

记得大约小学五年级的样子,父亲从旧书柜中取出了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自此,我走进了诗词的海洋、文学的世界。张九龄笔下“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清香高洁,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浪漫,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恬静,再有张若虚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中“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邈远意境,更是让我如癫如狂,沉醉不知归路。之后,便是宋词的“理趣”,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孤高旷达,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金戈铁马,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婉约,让我如沐春风,心往神驰。在那墨香浸染的岁月,这些经典与文字,像春雨一样,悄无声息地渗入心田,让我初尝文字洞穿时空的力量。

很清晰地记得,有时读到有趣处,父亲会过来,给我讲书里的故事:诗词歌赋之雅,文人墨客之趣、文臣武将之能……也讲读书的艰辛。有句话让我至今铭记在心:你以为读书很苦,但当你放弃读书,经历生活的雨雪风霜后,会明白,不读书,更苦。父亲的人生之旅、艺术历程正是这样。他曾长期在吕梁地区文联工作,是典型的文化人。家里有一小书屋,那是父亲读书和写作的地方,书对于父亲来说是生活、工作和事业中绝对不能或缺的东西。在父亲寥寥几千册的藏书中,许多书籍都留下了反复阅读的痕迹,因爱读书,所以他也爱写书,4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散见于中央、省级文学刊物,出版了六本专著,一生创作了200余万字的作品,虽没有产生大的轰动效应,但那毕竟是父亲勤奋笔耕的劳动成果。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全家人都从事文字工作。正是有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国家文化部和全国妇联举办的全国家庭读书活动中,我们一家被评为“全国优秀读书家庭”。

真正的读书时光,其实还是始于大学时期。在图书馆的角落,阳光透过百叶窗斜斜地洒在书页上,尘埃在光束中起舞,我常常一坐就是整个下午。在那里,我认识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马尔克斯……他们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海洋的丰富多元,我常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对话,感受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波澜,在马尔克斯的魔幻世界里流连忘返。一个个文学巨匠,引领我穿越时空,与不同的人生境遇共情,也收获了人生智慧与内心丰盈。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中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给了我们哲学的思考与觉醒;舒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表达了我们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那一代人在迷惘的现实中执着追寻光明的心灵历程……

就在吕梁那所唯一的大学图书馆,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我一次次走进无数智者的内心,在经史子集中追寻行走的灵魂,在字里行间寻找生命的答案。当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响起,暮色已悄然漫过窗棂,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在书页间悄然融合。正如林徽因笔下“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书的时光里,青春也染上了诗意的色彩。

参加工作以后,琐事渐繁,读书的时光被切成了碎片,当快餐式阅读成为习惯,心灵难免蒙尘,思维日显浮躁,认知日渐浅薄,加之以前阅读和背诵过的文字已随岁月流转,或不复记忆,或残缺不全,使得自己常常扪心自责:既然曾经阅读的经典会忘却,那读书有什么用?直至某日读到三毛的文字:“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已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恍然而悟:原来读书正如竹篮打水,看似一无所获,实则已将心灵涤荡得澄澈明亮。于是,我重新在深夜的台灯下翻开书页,让茶香与墨香交织,在文字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因为我相信,读过的所有的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们表现得更出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了一个个恬然淡泊、温文尔雅的人,一个个气质如兰、温婉大方的人。读书未必有“黄金屋”“颜如玉”,但是一定有我们更好的自己。

从这个方面讲,读书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其实,读书的好处,见仁见智,有说读书可以增智,可以明理,可以调养情绪,可以富养心灵,还可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更有人说书是疗伤的药,创业的胆,家庭的根。凡此种种,都说明读书益处多多。但于我而言,读书以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它会让人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个人读书不多,见识难免受限,就会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锢,一遇不顺,极易消极悲观,郁郁寡欢,让自己困在情绪里。只有阅读,才会让人通达通透,澄明清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所以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确实,少了学识的浸润,缺了文化的照耀,许多事物都会成为被时间风化的标本。

如今家中的书柜里,既有反复摩挲而书脊微损的旧籍,亦有等待某个午后或深夜开启的新书。夜深人静时,泡一壶清茶,在护眼灯下读书,灯的光晕与窗外的月色交融,翻动书页,仿佛推开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扉:有时是江南烟雨中的水墨画卷,有时是塞北风沙里的苍茫诗行,有时是异国街巷中的人文掠影……正如古人所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这方寸书页间,我总能找到心灵的桃花源。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不妨让我们停下匆匆脚步,寻一安谧去处,让心灵在墨香中沉淀,在阅读中品味书香,在书香中传递力量,构建内心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当我们在书页间跋涉,便是在与无数灵魂对话,在静默中聆听和品味智者的声音。那些沉淀了历史和充满了智慧的翰墨里,藏着文明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译;那些跳跃的文字中,蕴含着生命的力量,等待着我们去领悟。

春雨纷飞中,我合上书页,却合不上思绪的翅膀。在这个喧哗浮躁的尘世间,能有一隅清新雅静的读书天地,是多么幸福的事。

日正长,风正暖,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

走,一起相约,读书去。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